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熱門文章
熱門文章
歷史書寫
張肇烜
6 月 27,2017
【人心人術】英文參考書之神柯旗化與他的17年黑牢歲月
你有讀過《新英文法》嗎?「柯旗化」這個名字是許多四、五年級生高中時期的共同回憶,很多人學生時期都讀過《新英文法》,卻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柯旗化老師,竟然入獄了兩次...... 在高雄八德二路有一間「第一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也恰如出版社名字一樣寫下許多「第一」。其中一本《新英文法》是台灣最暢銷的英文文法書籍,暢銷超過50年,目前已再版一百三十多版,銷量突破200萬冊,堪稱台灣出版界奇蹟...
賴彥丞
9月 07,2016
台中一中新校門爭議的幕後揭露了什麼?
這次新校門的揭幕顯然已「締造歷史」:台中一中百年校史上遭受負評最爆量的一次!各界冷嘲熱諷排山倒海而來,連絕大多數一中在校生與校友都給予噓聲。網友嘲諷像「酒店」,儼然「金錢豹分店」;校友批如「檳榔攤」,直呼「醜斃了」;絕大多數在校生亦認為新大門與校景及一中百年歷史風格極為不搭。唯校長陳木柱自誇這是「前衛設計」,以及校方高層等極少數人給予正面評價,...
音樂藝術
張肇烜
3 月 19,2016
【人心人術】 他的作品都是國寶!台灣國寶畫家:林玉山
最近電視劇《紫色大稻埕》播出,大稻埕的時代,不只是經濟的繁榮時代,也是台灣文化的黃金時代。台灣近代第一件國寶是黃土水的《水牛群像》;第一件國寶畫作則是林玉山的《蓮池》。他們幾乎都身處同樣的年代,這也是台灣近代文化藝術能量最豐沛的時代。 林玉山(1907-2004)出生在日治時期人文薈萃的台灣嘉義美街,人稱「阿耳師」的父親林耳相是一位畫師,家裡經營「風雅軒」裱畫店,母親也是糕餅印模的雕刻高手...
教育文化
,
歷史書寫
許又方
2 月 15,2016
重見北門,人文才有天光
被「禁錮」長達三十九年的台北「北門」,終於在忠孝橋引道(北門高架橋)拆除後「重見天日」。在筆者看來,北門重現的意義不僅止於交通,更具歷史與文化的深刻意涵;同時,也啟發某些關於「人與城市」的哲學思考。 北門又名「承恩門」,建造於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是目前世上僅存的閩式碉堡城門。它既見證老台北「大稻珵」的興衰,同時也見證台灣從清領、日治、國府遷台到民主化發展等百年滄桑歷程,...
歷史書寫
史努比
五月 18,2015
【開往台灣的慢船】終戰台灣──1945年夏末的時光縫隙
西方學者曾形容1945-1949年間的台灣,彷彿掉入了「twilight zone」。Twilight zone當然不能翻成「陰陽魔界」,那是影集的名字,而是指處於兩者之間的模糊未清狀態,意思是說當時台灣地位處於極為模糊的狀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地位未定,但代表聯軍佔領的蔣介石,最終竟在中國內戰失利後將流亡政府整個搬了過來。這段「時光縫隙」,造就了台灣的近代命運。 這麼說起來,...
社會安全
呂建德、鄭亦麟
1 月 19,2015
【政策想想】北歐模式,Taiwan Next?
台灣目前的經濟與社會模式儼然面臨嚴峻挑戰,諸如:出口衰退、高失業率、薪資倒退等等,在近幾年蓬勃的社會運動與選舉結果來看,人民對於現狀已有極大不滿,全世界也開始從追求效率(成長),轉向鼓吹分配(公平),《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問世,更使人注意兼顧成長與公平的議題。但是喊出改革口號容易,如何改革卻是困難,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取得成長與公平的『北歐模式』,或可成為台灣參考的榜樣。...
Reggie
7 月 12,2013
省思洪仲丘命案──軍隊裡的潛規則
陸軍五四二旅役男洪仲丘疑因軍方操練失當身亡,負責操練洪男的陸軍六軍團二六九旅的政戰主任陳毅銘帶領禁閉室室長、副室長及五名戒護管理員等相關人員,前往洪靈前上香致意。家屬憤怒表示,沒有獲得軍方合理交代,就絕不輕易下葬。 此案國軍雖立即道歉,國防部長也下令徹查,但本案實在疑點重重。據一名自稱和洪同單位的網友在媒體爆料指出,542旅長官對志願役、義務役根本是兩套標準,被害人為此事和連上陳姓...
中國問題
Chenglap
6 月 09,2013
【時事想想】真的有港獨運動嗎?
我並不是只有第一次見著臺灣人問,為甚麼香港要回歸中國大陸,為甚麼香港不獨立呢?其實,少數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在看了電視轉播的回歸慶典後,就覺得香港人是歡天喜地自願回歸中國大陸。臺灣民眾大抵是知道香港人在1997年之前出現大移民潮,粗估約有1/10至1/6有經濟和技術能力的香港人移民離開了香港,就連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國籍也是加拿大。 關於為何不對抗中國呢?答案是很現實的:香港很小,...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藍弋丰
11 月 14,2012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英國人來到北美
前情提要: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卻沒能以他的名字命名,而是佛羅倫斯出身的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得到了這個榮耀,此後美洲稱為「亞美利加」,而日後的美國也因此名為「美」國。 隨著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英國也急忙加入資助航海家冒險的行列。一四九七年,英國國王亨利七世派遣熱那亞出身的威尼斯公民喬凡尼·卡波托(Giovanni Caboto)出海探險,不過,目的不是要他尋找新大陸,...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陳清池
8 月 11,2012
台灣消失的感恩文化
在台灣話裡有個道地而古老的詞彙「Lo lat」(勞力),即使對台語而言,「勞力」之美就有如夏威夷語的「Aloha」一般,但在今日的台灣年輕一代當中卻不幸失落了。 事實上,我再也想不出任何比「勞力」更具代表性的台語詞彙了。 「勞力」在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前曾在台灣廣泛地使用,其漢字「勞力」,一如當時台灣的農業社會,「勞力」是最基本的要素。早年的台灣農人並不僱用農工,...
‹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