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中)

友善列印版本

一座大都會要求舒適,一定得往尋求人與天地之和協的環境做起。都會的建設必需朝著回歸大自然的生態為準則,於是綠地、公園、造林、流水、寧靜與清新的空氣便是必要的條件。哪個城市擁有越多以上條件,生活其中的市民就越有居住幸福感(是不是市民幸福感不應當與高樓商場的數量成正比?)

「新北市」的前身台北縣在升格之後取得了更大筆的預算用來「做建設」。我想問,什麼叫做「建設」?蓋更多擁有大量空屋的高樓及俯拾皆是的商場?還是讓市民平均擁有更多的綠地及大樹?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的老家位在「新北市板橋區」的舊巷道內,近年來居住品質每趨下滑。原本應當屬於行人的騎樓,從來就沒有真正發揮騎樓的功能過,板橋多數老舊巷道的騎樓事實上一直是「機車停放樓」、「私家轎車佔停樓」、「私家雜物堆置樓」。行人呢?馬路上自求生存,與車爭道去!難道「進步的台灣」沒有一條以公共利益為優先的規則,懲處這些不顧他人的作法?(還是我們都在「有樣學樣」!)

說到板橋這幾年的「建設」(多麼富含正面意義的字眼啊!?),我們不會忘記2010年的石雕公園「砍樹蓋警局事件」。是為了什麼,我們人「民」自「主」選出代表我們的官員會相信 : 為了大眾的幸福,我們必需砍掉百姓乘涼呼吸用的老樹,換給領百姓納稅錢的警察們,一個在其中坐軟椅吹冷氣蓋紅章的辦公樓?結果石雕公園的警局還是蓋了,老樹還是不見了。無獨有偶,官員們「吃樹」的胃口還沒被滿足。今年四月才爆發的江翠國中抱老樹護樹行動,再次證明我們投票選出的是不具環境保護使命的官員。怎麼能不生氣!

看看同樣是老樹,在日本的待遇有多麼地不同。牌子上明確註明是他們的「文化財」,是「保護樹木」,甚有編號記錄。反觀我們的官員,對老樹之珍貴無感,只知追求看得到的、亂用錢堆出來他們所謂的「政績」(瓷磚辦公大樓乎?大理石商場乎?水泥停車場乎?)我覺得不齒。

聽說不久將來,存在老家巷口,一棟已十多年的三十多層巨獸高樓旁,將被規劃「建設」成「轉運站」,聽到這個消息我驚恐非常。此事若屬實,這個轉運站魔獸將更加「帶動」附近「商家」的「進駐」,成為板橋地區「新商圈」(多麼富含正面意義的字眼們啊!)讀者的閱讀若是夠敏感,就可以明白我刻意加註引號的目的:這些行銷上慣用的商業名詞,乍聽似乎充滿正面的意義; 但是在我眼裡卻個個是令人生厭的負面詞,因為它們是生活品質敗劣的同義詞。

於是我產生了對「具有美感的官員」的渴望。有美感,是有了溫飽之後的台灣人,應該要追求的最高級奢侈品。我想像的「建設台灣」、不是蓋高聳入雲的遮日大樓、不是蓋貼滿沒品位大理石及磁磚、卻八成是空屋的冒牌仿歐式豪宅(何況百姓們普遍買不起!)更不是蓋醜陋鐵柱水泥鋼筋停車場給官員們,讓他們停放權利鬥爭瓜分獲勝後,贏來代表其身份地位的黑頭大車!(本文待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