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責任政治」的定義快被改寫了

友善列印版本

上週五立法院沒能完成證所稅修正案三讀,讓許多股民扼腕,部分媒體也紛紛把責任怪給拒絕將本案交付表決,堅持繼續協商的民進黨團。看見這樣的批評,竟興起莫名其妙的感覺。當初硬要過證所稅,並且宣稱「先求有、再求好」的是執政黨,加上8500點天險的也是執政黨,宣稱可以徵得60到100億元稅款的也是執政黨。如今政策破產,證所稅沒收到,證交稅卻短收了550億,如此亂象居然要在野黨擔起責任?這到底是哪招?

馬英九執政之後,政治學教科書裡面很多定義都快要被他特殊的實踐經驗改寫了,尤其是其中有關「責任政治」(accountability)的章節,原先的定義「犯錯就下台」,已經快要被「唾面自乾」或者「好官我自為之」所取代。前任經濟部長施顏祥算是新版責任政治的典範人物,在他的任內,他極力捍衛的國光石化不蓋了、他努力反對的核一二三廠不延役被宣布了、而他言之鑿鑿要一次漲足的的油電價格,被分成三階段調整。三個大轉彎都是總統親自宣布,但立場相異的他卻處之泰然,直到換閣揆才讓他安全下樁,可以說是馬英九版教科書中責任政治新解「唾面自乾」的代表性人物。

外交部長林永樂和國安會秘書長袁健生也是新版教科書一定要提到的對象。近日菲律賓事件的交涉可謂荒腔走板,這些以為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算國家的外交官僚,把台灣的國際信用破壞殆盡,然後什麼也沒拿到。敢問這位事事必然請示總統的外交部長,那日忙到半夜所作的決策明明次日一早就被總統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而推翻了,他豈不需要引咎辭職?但他卻仍好官我自為之,這種低調行事、絕不出頭的作風,要不出此事,恐怕全國真沒幾個人叫得出他的名字。

不過這種新版責任政治的登峰造極者,當然是先後任財長劉憶如與張盛和。經常閱讀財經時政雜誌者,想必這一年來都讀了不少劉億如犀利的經濟評論,並且獲益良多(這位「黃金女郎」對金價暴跌的見解尤其精采)。但我每每讀過她的文章,都覺得這位復仇女神的火燒的莫名其妙,她自己一年前不就是財政部長?怎麼談起那些債務、奇怪法規的莫名其妙決策,似乎和她都毫無關係?

復仇女神最近火力四射,直指現在要求廢除8500點天險者,如蔡正元、賴士葆等,正是當初力主要設下此天險者。炮火還連帶掃到當年一臉正義退出賦改會,卻接受賦改會影舞者國民黨邀請出任不分區立委的稅改學者曾巨威,說他當年明知這本證所稅爛帳,卻在一旁見死不救。當年劉憶如終究是在內外交迫下被逼著下台了。但話說回來,如果她在早些時候「宇昌案」拿著烏龍公文亂指控被踢爆時,就負起責任摸摸鼻子下台,這些後來的鬧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而她的繼任者張盛和臉皮之厚,不知道有沒有後來居上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他自己雖說上台是「看電視才知道」,但他的任務就是要為千瘡百孔的證所稅救火,因此有了「先求有、再求好」的名言,8500點的天險,就是他所交出的證所稅改革成績單。當時被虧絕對課不到稅,張財長還言之鑿鑿說預計可以課到60到110億的稅款。現在一毛都還沒課到,就要急著「改革」,難道這位8500推手不需要為自己的信口開河先向社會道個歉?而他卻說自己「憑良心做事,無歉可道」。看到這種犀牛皮護身的政務官,他無歉可道,我也無言以對。

不過講來講去,無論是劉憶如、蔡正元,或者是張盛和,這些人先先後後,全部都是執政團隊的成員。他們佔了國會穩定半數、所有行政權力,檢警調情法監系統,通通握在他們的老大馬英九手上,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些人怎麼可以天天醉臥蠢人膝?什麼都「看報紙才知道」。但更荒謬的是,在這麼一個奇怪的社會環境裡,有些媒體卻好像認為這些人無歉可道、無責可負,好像都那麼理直氣壯;在這些媒體眼裡,反而是要求這些人要負政治責任之後再來談調整政策的在野黨,似乎才是今天證所稅亂象的始作俑者。有這樣的媒體,政治學教科書對「責任政治」條目作出改寫,應該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