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台北媽媽說:讓我們勇敢追求友善育兒的職場

友善列印版本

想像一下,什麼是友善育兒職場?給付薪水且夠長的育嬰假、上下班時間可變動的彈性工時、合理的臨時育兒假以應付突發意外,以上是讓孩子與成人生活隔離的照顧模式,能不能多一種可能,在職場裡也能有一處孩子的安身之處?

自從日昨余宛如立委提案修《立法院議事規則》,希望增加「出列席委員及政府首長之三歲以下嬰幼兒,有餵哺或照顧之需要者,不受前項之規定。」網友評論一半叫好,一半則是批評如潮水,孩子哭了怎麼辦?跑來跑去怎麼辦?立委過太爽?不如回家帶小孩!

先來看看余立委的提案說明解釋,「此修案是希望建立親善嬰幼兒環境,讓職場父母能無後顧之憂,並由立院對企業起帶頭作用。」目的是讓國會帶頭「友善職業父母」。

台灣社會嚴重缺乏想像力與同理心,別說多數沒有孩子的人無法理解友善育兒職場的必要,就連已生兒育女的父母,都疑惑為何要帶著孩子到職場,拒絕外包親職(找保母、托兒所)一定是為了省錢。

我和(遜媽咪交換日記另一位作者)波蘭媽媽都是屬於親身照顧小孩又有工作在身,不少父母應該也是如此,這兩年多來,兒子不只一次在我開會時睡在椅子上,在桌底下玩,外出採訪時他就在我背上,幾次無法帶著他的工作場合,我只能帶著擠乳器,將母奶倒掉(環境同時沒有冷藏設備)。

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當然很難很累,要當眾哺乳也需要克服心理壓力,且對孩子來說,辦公室簡直無聊透頂,他們更想去公園。我們只能努力找出一個平衡,不錯過重要且難能可貴的育兒機會,我想著看著孩子、陪著他,知道他是如何長大,但又保有自己喜愛的工作,而我的工作正是為了讓孩子有更美好的未來。

余立委的提案被批評,有一部分原因是認為「獨厚立委」、譁眾取寵而已,也被人酸:「我可以帶寶寶去教書?我可以帶寶寶去開刀房開刀嗎?」這一方面,林淑芬委員已經提出更全面的想法:「所以我更想做的是,希望調查立法院助理,立委,職員的托兒需求,在立法院以“合作社”的方式,設立托兒所。這件事不只是照顧立法院的助理,職員,及立委,更要成為以“合作事業”方式經營幼托的模式,做出示範。要求勞動部,教育部提出配套和鼓勵機制,讓更多具規模的私人企業,在企業內部設立托兒所,以嘉惠更多的年輕受僱母親。」

最重要的是,台灣家長需要的是足夠且優質的社區臨時托育服務,以及一定勞工數的職場需設置兒童照顧單位,我們期待的是,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想要的育兒模式。

這次的新聞引起各方討論,也再次看到台灣社會如何忽視親職教育的重要,以及母職被忽視。媽媽帶著孩子去工作是「過太爽+不專業」?台灣女性勞工權益長期受到歧視,許多有了孩子的婦女只敢放一個月的產假、以離職為前提才敢請育嬰假,育兒的同時戰戰兢兢,擔心工作上表現一有意外就是「仗著是媽媽就不專業」,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的職場環境對婦女仍不公平。

一位朋友告訴我:「當你總是篷頭垢面,匆匆忙忙不打扮,當你要早退因為孩子生病,當你為了冗長的會議火大,因為浪費時間我要回去陪小孩,當你總是準時下班不能配合加班,也不能配合出差,老闆同事都討厭你,還覺得你享有特權。」

不只是女性需要友善育兒職場,男性的育兒需求更長期被忽視,這一點與男女無關,就是必須要追求的進步。許多人抱持著「我工時長只能托育,所以你們也別想過太好」的心態,或是根本沒發現「無法親自育兒、教育外包」有任何問題。為什麼不是換個角度,大家一起要求政府,讓人人都可兼顧工作與養兒育女?

最讓人吃驚的是網友批評:「帶小孩去立院上班敗壞國家名聲」,真想問問這些網友怎麼對得起自己的媽媽,也想提醒,另一位張麗善委員最近在高貴的立法院吟詩,還曾經在苦海女神龍跟演布袋戲喔。嬰幼兒的哭鬧或牙牙學語,應該比某些立委來得有營養多了,有誰還記得,上一任立委裡的陳明文、蔡正元、李鴻鈞、蔡煌瑯完全沒有提案過?

最後,我們要提醒蘋果日報即時新聞,新聞這個行業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從業人員會比一般社會大眾更快、更容易接觸社會問題,製作新聞的訴求也正是找出問題,藉由受訪者的知識傳遞為讀者提出改善與呼籲(不管是國際經驗、專家批評、學者建議),帶領讀者有能量描繪比現狀更好的未來,一個新聞媒體竟然無法期待或是認為友善育兒環境建構的可能,令人遺憾。貴報證明了台灣幾十年來的育兒外包方式的錯誤,以及對親職的忽視所造成的問題。

(本文轉載自「遜媽咪交換日記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