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想想】鄭成功部屬陳上川移民越南竟變上等神

友善列印版本

當代有不少越南人遠嫁到台灣,變成越鄉人在台灣定居。其實,幾百年前也有不少大明國或東寧王國的人民遠離故鄉移民到越南或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案例。其中,鄭成功的舊屬陳上川率領三千士兵移民到越南,後來更被越南皇帝嘉許而封為上等神的案例實值得我們探討。

陳上川(也有文獻寫陳尚川),字勝才,出生於大明國廣東省高州府吳川縣南三都五甲田頭村。陳上川的生卒年在中文文獻與越文獻裡的紀錄稍有不同。中文文獻裡關於陳上川的生卒年均記載為生於1626年、亡於1715年。但越南文獻的紀錄卻不一致:平陽省博物館文件資料紀錄生卒年分別為1655-1725年;新鄰亭紀錄為1655-1720年;陳上川古墓的漢文碑文紀錄為1600-1720年(參閱:蔣為文2018〈越南明鄉人陳上川生卒年考察〉,《亞太研究論壇》65期,頁37-54。)。

公元17世紀大明國滅亡後,陳上川加入反清復明的陣營,並於1663年被鄭成功政權任命為高雷廉總兵,負責巡視東南亞海域以保障鄭成功的海上貿易。大約在東寧王國降清滅亡之際,鄭成功的舊屬,高雷廉總兵「陳上川」與龍門總兵「楊彥迪」等人約於1679年率兵三千餘人投靠當時越南的阮氏政權。阮主授予他們官職並負責開墾南方,包含現今越南南部的「嘉定」、「定祥」、「邊和」等地。陳上川帶領部隊在位於同奈河邊的大舖洲闢地建市。歷經十餘年建設,大舖逐漸成為當時各國商船往來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也因而成為當時越南南部的新興城市。由於陳上川協助阮主拓展南邊疆域,故深受後來的阮朝皇帝明命、紹治、嗣德等肯定而受封為「上等神」 (Thượng đẳng thần)。

目前邊和市的「新鄰亭」及陳上川建立的七府古廟(關公廟)均祭拜陳上川。此外,胡志明市的「明鄉嘉盛堂」也祭拜陳上川。新鄰亭於每年農曆10月22至24日辦理盛大的祈安典禮活動,內容包含各式祭拜儀式及陳上川出巡遊行。陳上川神像出巡時沿途周遭信徒準備牲禮祭拜,其盛況猶如台灣的媽祖出巡活動。可見,陳上川在當代邊和市及胡志明市當地民眾眼中仍具有一定的份量及潛在影響力。

主祀陳上川的「新鄰亭」位於同奈省邊和市的「阮文治」路。依據新鄰亭內部流通的手冊的記載,原始新鄰亭是在喇叭城的一座小廟。在越南明命帝(Minh Mạng 1820-1840)時期,附近的人民立這座廟以表示對陳上川將軍開墾同奈-嘉定地區荒地有功的尊敬。經過兩次遷移以後(1861 & 1906)才遷到目前的位置。由於新鄰亭具有歷史文化意義與價值,於1991年獲越南文化資訊和體育旅遊部認可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古蹟。

邊和市新鄰亭每年農曆10月23及24日均會辦理隆重的祈安廟會活動(lễ hội kỳ yên)以感謝陳上川的功德並祈求為地方百姓帶來平安幸福。廟會儀式及活動全部以越南語進行。當地居民常尊稱陳上川為「德翁」(Đức Ông)。祈安廟會通常於正式開幕前一晚就開始熱身。其中最大場的重頭戲應屬陳上川神像出巡之遶境遊行活動。

新鄰亭的祈安廟會活動從熱場到結束前後三天大約吸引了至少幾千人以上的直接或間接參與。參與者包含在地居民及外地(譬如平陽省及西貢)來的進香團、陣頭及表演團等。

「入壇儀式」於開幕典禮致詞後開始進行,主要讓各地來的零散香客與進香團前來謁拜陳上川神位。進香團有純越南京族人的團體,也有從西貢(今稱胡志明市)來的明鄉人或華人的團體。譬如,本研究觀察到的進香團有邊和化安魚市場協會、廣東西樂隊、邊和潮州僑思堂父母會、西貢明鄉嘉盛堂等。入壇儀式完成後就開始準備德翁出巡遶境。

「德翁出巡遶境」就是將陳上川的神像恭請到神轎上,之後在進香團及信眾的陪伴下環繞邊和市區以驅邪、保祐百姓、平安發大財。遶境全程約二個小時左右。德翁出巡遶境的團體隊伍人員大概有五六百人以上,若加上沿途自由加入遶境的信眾,就將近有一千人參與。其規模雖不如台灣的媽祖出巡那麼大,但也算是相當熱鬧。德翁出巡遶境時沿途的商家有些會準備祭品來祭拜德翁。遶境團隊也有舞龍舞、獅舞、舞麟表演。舞麟團隊通常二人一組,機動性高,會主動到擺設祭品的商家前獻舞以祝賀生意興隆。商家通常也會以紅包或現金紙鈔回贈給舞麟者。

在出巡遶境之前,管理委員會主委及相關代表均會先行禮後再將陳上川神像及「敕封盒」放入神轎。此外,也會隨同攜帶一隻雞及一碗木炭。依據主委林文郎的說法,木炭象徵讓他可以烹煮吃熟食物。筆者認為,這種解釋可能僅是當代越南人的理解方式之一。其原始意義有可能源自福建人的「木炭表示生湠、傳宗接代、生生不息之意思」。在福建話及台語裡,「炭」的發音為thòaⁿ,與繁衍生湠的「湠」thòaⁿ同音。當初明鄉人大部分均來自福建或廣東,因此可能他們將此習俗帶到邊和並透過禮俗的方式傳承下來。

「淨牲儀式」主要是準備祭品來祭拜陳上川。祭品有糯米飯、甜點、花果及最重要的一隻大豬公(ti-kong)。祭拜用的豬公必須是黑色的大豬並當場宰殺後去除黑毛。祭拜完後的大豬公會於隔天烹煮以饗宴來參與廟會的人員以表示德翁對大家的恩惠。裝著豬血與豬毛的盒子則會被埋在亭後的空地,象徵去除汙穢及不幸並帶來重生的意義。為何強調必須是黑色的豬公?現場負責宰殺的人指出:「這表示不欺騙神明的意思。從前當地曾流傳一個故事,有一戶貧窮人家來祭拜時曾下願說若能發大財就一定用一頭黑豬來回報神明。結果,那戶人家發財有錢以後不願以黑豬回報,竟用一個烤黑的番薯假裝是黑豬來祭拜神明。結果那家人就遇到不少厄運而傾家蕩產。」

「先謁儀式」是祭祀陳上川的盛大儀式。廟方會準備祭品並以撞鐘、打鼓、敲木鼓方式來輔佐禮儀的進行。先謁儀式中的「展敕」(Trải sắc)及「念疏文」是重點。「展敕」是由新鄰亭的耆老爬到神桌上將擺放在陳上川神像身旁的「敕封盒」拿出來。耆老進一步將「敕封」從盒中取出並擺放在神像旁供信眾膜拜。先謁儀式過程中會念用漢字及越南羅馬字對照書寫的疏文。

「唱朝演劇」(Lễ xây chầu đại bội)包含「唱朝歌」(xây chầu)及「演劇」(đại bội)兩部分,這些是越南南部廟會活動時常見的儀式之一。「朝歌」(chầu)是一種在神明前表演的歌謠。「唱朝演劇」先從唱朝歌開始,之後是表演越南傳統戲劇「㗰劇」(tuồng)。「㗰劇」也稱為 hát bộ或hát bội,通常以封建時期越南皇宮貴族的故事為題材而演出的傳統戲劇。越南㗰劇有點類似介於台灣歌仔戲及中國京劇之綜合體。

在新鄰亭祈安廟會中所安排的㗰劇均有其特別意義。其中,李常傑(Lý Thường Kiệt 1019-1105)一劇更是有其歷史意義。李常傑是越南李朝的名將,曾擊敗占婆人及來犯的中國宋朝軍隊。李常傑為報復宋軍侵略,甚至揮軍攻陷廣西邕欽廉三州並進行大屠殺。李常傑的知名詩作《南國山河》寫道:「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

陳上川的古墓位於邊和市隔壁省,亦即平陽省的北新淵縣新美社。該古墓區係藉由地方耆老的傳說與協助下才於1993年尋得,共有四座墳墓。經過多年整建後才形成現在的陳上川古墓區的規模。平陽省政府於2005年7月4日通過認定陳上川古墓區為省級的歷史古蹟。

陳上川原本在明鄭僅是默默無名的小將,但到越南後卻受越南阮朝皇帝賞識而被追封為上等神。從陳上川的案例也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發。公元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也有為數不少的中國軍民隨著蔣介石政權來到台灣。這種情景和當初陳上川帶領三千士兵投靠越南阮主有些類似。台語諺語講:「食果子拜樹頭,啉泉水思源頭」(Chia̍h kóe-chí pài chhiū-thâu, lim chôaⁿ-chúi su goân-thâu)。陳上川及其部屬選擇落腳越南並認同越南為新故鄉及新祖國。陳上川的做法不僅促進越族及華族之間的合作共存,也促使他被越南人神格化成為上等神來祭拜。這或許可視為越、華雙贏的最佳典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