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版中國國防白皮書:中國崛起和擴展中的「利益邊疆」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4月16日),中國甫公布兩年一版的新版(2012)國防白皮書。如中國國防部的發言人所說,他們的國防白皮書正在機制化,以兩年一回的頻率發表,撰寫主力似乎仍是軍事科學院,而透明度也確實提高了。但這新的透明度有甚麼實質意義呢?

綜觀中國國內的評論都強調一些特點和新內容:專題化、武裝力量多樣化運用的5項政策、武裝力量的戰備、維護海上權益、維謢海外利益、維護海上國際通道和更高的透明,例如公開陸軍集團軍番號和軍隊人數等。(軍方媒體最近好像延續這做法,在報導中指明集團軍番號。)

但他們的所謂「新內容」,倒不如說是證實了那些內容,好像各軍區的集團軍資料,就是中國國外的新聞也時常提及。反而這些「新內容」的緣由和對未來中國軍力發展的啟示,更值得我們深思。

該文件主題為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雖然沒有指出主要的運用舞台,但不言而喻,正是海洋。中國崛起一方面帶來國力增長,另一方面也帶來新的戰略需求,而海洋就是藉著軍事實力體現國力和需求的場所,也是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焦點。這海洋不再是以往的白皮書所提到海軍戰略中的近海,即使今年海軍遠海機動作戰所指的遠海,也未反映中國武裝力量發展和使用的目標,因為白皮書明確指出,要「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軍隊。換句話說,中國軍隊的活動範圍會隨著「利益邊疆」的擴展而延伸。

要維護海上權益,不但包括海洋資源、領土和海運安全,其實更牽涉到保護領土能力所象徵的國際地位。因此中國要證明崛起,就在海洋方面越趨強硬,而日本也因此成為在白皮書中首個被點名批判的國家。

在維謢「海外資源、海上戰略通道以及海外公民、法人的安全」等海外利益方面,海軍和空軍都曾參與過撤僑、護航和搜救等任務,但目前兩者都力有未逮。缺乏海外基地,海上和空中補給便成為重要課題,而長時期的持續行動,始終是要中途的後勤支援。因此,近年便有很多分析認為中國想建立海外軍事基地,這些都非空穴來風。同時,無論是執行作戰或非作戰行動,武力投放 (Power Projection)能力是必要的,因此中國已在研發和試飛大型運輸機。

至於維護海上國際通道,雖然不少研究都認為中國軍隊要發展進入拒止(Anti-Access)和區域阻絕(Area Denial)能力,但他們應該志不在此,這只會是短期目標。即是他們不是要挑戰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地位,起碼要達至局部制海權 (Local Sea Control)。

經過提綱契領地討論過數點「新內容」後,其實悄然消失的內容,同樣值得玩味。在2006年,白皮書還強調「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2008年只說「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可是,從第一部國防白皮書開始就一直記述的「不首先使用」政策 (No First Use),今年再沒有提及。既然耳熟能詳的「和平發展道路」、「防禦性國防政策」,也不會貿然略去,何況在這核裁軍的國際大環境中,「不首先使用」政策悠關中國努力要塑做的和平形象?故此,消失是因為疏忽?真的認為不重要?或政策有變?

另外,今年不再如2010年的白皮書中獨立討論預備役部隊的發展,只是以民兵預備役來描述,而文件中又特別著墨基幹民兵。究竟是否預備役部隊的地位或組織已發生或將發生變化?當現役部部隊實行精幹化,而預備役在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下提高了專業技術能力,後者的角色應越來越重要,為何只是輕描淡寫?以上兩方面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無論是「新內容」抑或「消失的內容」,背後的動力都離不開「利益邊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