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e Jokes Aren't Funny!忽視受暴者的《阿莉芙》

友善列印版本

十月底上映的原住民族跨性別題材電影《阿莉芙》,很快就引發了許多熱議,在關心性別平權、多元性別的圈子,更是有許多人表示會去觀看,前幾天身為跨性別、女權運動者的我,也觀看了這部電影,而我卻對當中的性別意識大為失望,更嚴重地是,這部片的劇情延續了社會中普遍存在、造成性暴力根源的「強暴文化」(rape culture)。      

嘻笑怒罵的強暴片段

當中有一段,主角阿莉芙與中性女同志室友李佩貞一同騎車,卻遇上了狂風暴雨,於是投宿了一間旅館,兩個人共枕而眠。然而李卻在酒後對阿莉芙告白,並開始毛手毛腳,甚至壓制阿莉芙強求發生性行為。

這當然不見得是問題,許多電影都有涉及強暴的劇情,很多電影更為了告訴大眾強暴的嚴重議題而如此,真正的問題是-電影中的這段劇情,並不會讓觀眾「認為這是強暴」。

或許這部電影所強調的「原住民族」與「跨性別」兩樣主題,使得劇情中許多地方都使用了「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可是在這段強暴的片段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

李佩貞:「小心我強暴妳。」
阿莉芙:「不怕我咬妳嗎?」
李佩貞:「我知道妳不敢。」
阿莉芙:「靠!那妳是吃定我囉。」

然而這樣的對話,配上的是阿莉芙不斷拒絕、掙扎與反抗,被李佩貞壓制強吻強暴的畫面,便觸發了我與諸多性暴力倖存者朋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引起噁心、恐懼等症狀,可是在電影院中大多數的人,卻被這樣的劇情弄得哄堂大笑,完全違反了女性主義者所倡議的「強暴笑話不好笑」(Rape jokes aren’t funny.)

說不就是不,說要才是要

多年以來,諸多婦女團體推動著終止強暴的社會教育,像是勵馨基金會倡議的「說不就是不」(No Means No)與現代婦女基金會所倡議的「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ans Yes),女性主義學者-林芳玫也在其著作《色情研究》中表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若女人說不或沒有說話被視作是「要」,女性話語失去了表達的意義,女人集體的言論自由便被侵犯了。

何況在《阿莉芙》中的強暴片段,還出現了早在1999年,從《刑法》中被刪除的強暴構成要件-「不能抗拒」的爭議,至今女性主義法學者仍然批判其為法院實務審判上的「幽靈要件」,認為這是一種「強暴迷思」(rape myth)。

阿莉芙明顯一開始有「反抗」的動作,可是她後來臣服在了強暴者的淫威之下,但片中阿莉芙事後並沒有出現任何強暴倖存者的反應、創傷與處理等等,甚至到了片中的結尾,她還與強暴者一同與孩子在海邊玩耍。雖然強暴倖存者有著多元面貌,表現的方式並沒有讓多數觀眾意識到這個議題,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避而不談。

忽視跨性別者的高受暴率

早期的美國跨性別電影《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中,主角最後遭到了摯友的強暴謀殺,且還是基於否定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仇恨犯罪-「矯正強暴」(corrective rape);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威廉研究中心做的一份調查,68%的跨性別人士在廁所裏受到過語言騷擾,9%的人表示至少經歷過一次身體侵害;美國大學協會也表示,跨性別與陰陽人學生,比一般女學生更容易遭受校園性暴力;CNN亦曾報導過,跨性別女性有非常高比例地成為人口販運(主要是性販運)的受害者;美國多個民間單位與媒體所公布的數據中,跨性別者遭受性暴力的比例,高達46%~66%,平均每兩人就有人一生之中會遭受強暴。

這些驚人的數據,主要都與跨性別族群邊緣、貧困、缺乏家庭支持及社會保護的處境有關,社會普遍不覺得跨性別者受暴是個重要議題,也導致跨性別者申訴求助經常碰壁,是所謂的「恐跨」(transphobia)與「厭跨女」(trans-misogyny)的體現。

《阿莉芙》讓我所看到的,是一部致力凸顯原住民族跨性別者的處境,以跨性別的美麗蛻變吸引觀眾目光,卻忽視了許多真實跨性別者的不幸處境,以及延續了傳統父權社會中的強暴文化,性別多元平權的概念尚有待加強。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