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時鐘》:活下來的勇氣

友善列印版本

《候鳥來的季節》(2012)導演蔡銀娟新作《心靈時鐘》,又是一部台片傑作,前者徘迴於都會溼地與農鄉景致,新作游移於海洋意象,同樣的自然主題,同樣的家庭倫理親情戲,整體成績皆屬可觀,前者兄弟在雲林老家扭打的對手戲,新作女兒和媽媽之間複雜壓抑的情緒爆發,都是張力飽滿的經典場景。

《心靈時鐘》裡女兒在餐廳與媽媽對峙,讓人想起《生命》(2004)所紀錄因震災失去家人的自我療傷與天地不仁,情感伏流滾滾於日常擬真紀實間,呈現親人遽逝後高壓情緒的累積與釋放,觀看此片彷彿站在十年前紀錄片票房熱潮的新世紀台片起飛原點,浸潤於充沛的在地人情與戲劇能量裡。

新世紀台片復甦有個更早的源頭,是在《心靈時鐘》客串演出的小野所代表的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飾演女主角的新加坡影星范文芳受訪表示非常喜歡台灣電影,「有種淡淡哀愁」,正是新電影運動人文內涵的流露,卻常常清新動人有餘、戲劇張力不足,這在《心靈時鐘》的特定故事格局裡得到相當程度的補強,頗具類型風格的渲染特質。

《候鳥來的季節》和《心靈時鐘》都安排了一位「外配」,皆由當地國影星演出,分別是來自越南的海倫青桃和新加坡籍的范文芳,外籍的背景強化了人際關係在異地的某種疏離(其實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彼此的異地),范飾演的媽媽和來訪的妹妹談心,憶及兒時父親外遇、姊妹姓氏不同被嘲笑,對照夫家的強勢舉止,以及偶爾乍現的懸疑和驚悚,平添其曲折身世的況味。

《心靈時鐘》讓我想起另一位優秀的女導演鄭芬芬的作品《沉睡的青春》(2007),原來同樣講的是倖存者,故事源於一則幾個男孩一起戲水發生意外的社會新聞,鄭導思索那唯一活下來的男孩的心情:「他一定是最痛苦的,因為他還必須帶著這個記憶活下去。」

《沉睡的青春》男主角目睹好友驟逝,分裂出好友的人格,在好友死後為他繼續愛著女主角,創造「下輩子也愛妳」的愛情傳奇,經過強制轉化的愛情愛得更專注、更深情(喪子的媽媽說這是一場「荒謬而殘忍的戲」);而《心靈時鐘》裡的家庭成員,不也都分裂出了亡者的一部分,為他繼續感受未亡的天地,雖然必須帶著痛苦的記憶活下去,轉化之後是更深情的家庭傳奇。

《沉睡的青春》片尾男主角從瀑布旁大石上一躍而下,原地重演好友的悲劇一幕,未竟的結局劇力萬鈞,《心靈時鐘》結尾同樣回到悲痛的原點,深刻的重量、不捨的情愫相繼掩來,替近十年來不斷演化轉進的台灣電影,踏出另一個前進的印記,一種努力活下來的勇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