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既不中華,也不台北

友善列印版本

《候鳥來的季節》入圍2012年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主要場景包括台北關渡自然公園與雲林農鄉,入圍者莊凱勛在片中台語運用頗為突出,一場在雲林老家與哥哥衝突扭打的對手戲張力飽滿,堪稱近年來台片經典場景之一。

整體而言,《候鳥來的季節》成績可觀,在自然主題和城鄉男女之間沉著鋪陳出人物情感與視覺美感,為新世紀台片指標,新台語片力作。今年上映的《志氣》,改編自台北景美女中拔河隊贏得世界冠軍的故事,莊凱勛飾演拔河隊教練,仍三不五時講台語,主角郭書瑤來自中部農鄉,阿媽在她北上前叮嚀的台語俗諺「做雞著愛tshíng(翻攪),做人著愛píng(反)」,點出本片的勵志主調。

其中有一幕,教練激勵即將參加世界盃資格賽的拔河隊員說,贏了比賽,妳們就不再只是台北女中,而是什麼?拔河隊員齊聲答: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

看到這,我心裡想,WOW, What a anti-climax!競技場上結合運動員個人成就與國人集體榮耀熱血奮鬥追求的名號,竟然是國家的別號、綽號,而且還喊得很大聲!

回想2009年,世界運動會在高雄舉行,曾有議員質詢,主辦單位名稱到底是Chinese Taipei,Chinese Kaohsiung,還是Kaohsiung, Taiwan?像這樣國名、地名、城市名夾纏糾結的完全混淆狀態,單純的稱謂方式面臨意想不到的乖張與錯亂。

台灣行走國際社會,對內話爽的「中華民國」,以及對外通行的「台灣」,都不能用為正式國名,折衷採用的替代名稱,對外不得不用,對內應該能捨則捨吧!例如高雄主辦世運,對外公文往返Chinese Taipei行禮如儀,在自家地盤上就回歸正常自然的Kaohsiung, Taiwan。

Chinese Taipei這個台灣在國際間的妥協稱謂,像個綽號一樣,翻譯成「中華台北」或「中國台北」玩文字遊戲,其實意思都一樣,就是「中國屬地台北」。台灣人自稱「中華台北」,似乎覺得這稱呼比較純潔無邪,實際上是日久形成的認知制約。

一個綽號被人叫久了,綽號的主人可能會搞糊塗,以為綽號就是自己真正的名字,台灣的電視體育頻道上,就常聽到播報員卯起來對國內觀眾直呼「中華台北隊」,真是不嫌名字lòlò長,這現象在《志氣》裡也經常出現,把姑且用之的「中華台北」名義的工具價值,內化為自我情感認同的表現,偶爾才有拔河隊員大呼「為了台灣」略做平衡。

九把刀寫過一篇文章〈取綽號的破壞性藝術〉,說「亂取別人綽號,只是為了惡搞對方」,而絕技就是取一個「跟本名毫無干係的另一個正經八百的名字」,例如把王新華叫成張建群,「此招破壞力極大,如果全班加導師聯手卯起來叫,包准那個同學會給你弄到瘋掉…全班經年累月這樣叫下去,肯定令王新華同學神經錯亂,最後連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不自覺在考卷的姓名欄填上張建群三個字。」

中國致力於將臺灣鎖死於特定名稱,就是致力於惡搞台灣,聯合世界各國卯起來叫台灣「另一個正經八百的名字」,連時下在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也直呼沒有更好的名稱,那就難保台灣人民不會神經錯亂,不自覺自稱為的「中華台北」,即使台灣人民並不認同自己身處於中國屬地。

每逢賽事,台灣各媒體就會出現「中華隊」、「台灣隊」、「中國隊」、「大陸隊」等等不同稱呼,這其中牽涉政治立場、國族情懷、語言習慣、人云亦云等因素,其中又以「中華台北」這綽號的破壞性藝術最強,竟然可成為《志氣》這類熱血勵志台片的精神標竿。

對治之道,大概就是電影裡阿媽那句台語的「做雞著愛tshíng,做人著愛píng」吧!面對國內外不利形勢,台灣人要翻要攪要反要唱自己的歌。

台灣,到底是既不中華,也不台北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