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農說書】大風起兮,曠野尋星──觀看《受困的思想》的角度(下)

友善列印版本

《受》書彈奏的不是悲情哭調,因此不會耽溺於「亞細亞孤兒」影像。它尋求國際對話,首先是反省向來關於日本的「記憶政治」。吳叡人對「殖民地肯定論」是大搖其頭,卻深刻剖析臺灣右翼親日的歷史─心理淵源,據以批判仇日論者(包括自詡進步的文化研究者)的無識──過剩的歷史意識,過少的歷史知識。(頁115)

棄記憶政治,尋溝通理性

吳叡人深以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為念,希望台灣有識者能重返90年代臺灣民主高潮之際(甚至是1977年日臺人權運動聯手)為起點,期「被虐待者的解放,沈淪者的上升,以及自主獨立者的和平結合」成為日臺共識。準此,吳叡人肯定1995年〈村山談話〉的普世主義,而臺灣則可以賤民困境,用康德式的語言對抗國際無政府秩序的現實主義困厄──要求日本設立「日本和平基金會」,進行全面的歷史和解。由之,更不應低估中國公民社會網絡的崛起,於是康德永久和平論可以民主、普世推行。

放眼東亞社會,與臺灣困厄之境最類同的是琉球。〈最高貴的痛苦──大江健三郎《廣島札記》和《沖繩札記》中的日本鄉愁〉是一篇文學、哲學與神學兼具的宏文,它闡述大江是藉由廣島原爆「絕對的惡」,激發新日本人的「善」;再以沖繩之善,凸顯日本人之惡,但一切皆以成就日本人的「我」為中心,於是衍生出「永遠的望鄉,無法完成的懊悔,以及遺失的弱者的連帶關係」。但,吳叡人也批判大江對臺灣的完全遺忘,文中未言明的是,日本左翼進步人士在罪孽意識下,對中國的恭順、對臺灣的漠視,是悖離康德「實踐理性」的無上律令。

《受》書當然比較了臺琉作為政治主體的形成過程──臺灣是「從殖民地到國家」,琉球是「從國家到殖民地」;臺灣是由內而外去殖民化與實獨立,琉球是採「由外而內」,透過與南太平洋諸島國或島嶼的連線結盟。但吳叡人悲觀的認為,臺琉在冷峻的地緣政治結構下都難以進入聯合國這類的「主權國家加特爾組織」。所以吳叡人主張「壯大自己,迂迴前進──這是賤民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中生存的道德法則。其路徑就是「全球公民社會」的闢建!

驚鴻一瞥的永久中立論

吳叡人反對親美日臺獨贊成美軍續在琉球設基地與駐軍的「以鄰為壑」主張。他基於康德主義立場,尋求建立羅爾斯(John Rawls)所說的「自由的民族」(Liberal people)之間的理念與價值的同盟。於是,「他們也必須毅然宣示將以永久中立(permanent neutrality)為終極目標,既不追求加入美日同盟,也不與中國結盟。」(頁229)永久中立論的倡議者早已有之,但出於政治哲學的深論仍鮮少。可惜,全書僅於此驚鴻一瞥,委實有些遺憾!

由於有識者將《想像的共同體》中譯在香江普遍推廣,致使近年來不論是陳雲的「香港城邦論」,或是香港大學《學苑》倡導的「香港自決,命運自決」,都以香港本身是一個共同體來定位。且身為《想像的共同體》中譯者,吳叡人因緣際會成了銜接港台共同體的黏合師,兩地奔走呼號頗有墨子兼愛古味。唯這部分的廣度與深邃尚不他談論日本、琉球,期盼他的進一步發揮。

還須一談者,吳叡人一方面揚起「公民民族主義」大纛,尋求島嶼內部的最大公約數;可另一方面,針對風林火山般的轉型正義課題,〈論道德的政治基礎──南非與臺灣轉型正義模式的初步比較〉一文,此文關於政治與道德的辯證鑲嵌頗有力,但他明顯不認同南非TRC的模式可以複製到本地。岀路仍是「回到民間,回到公民社會,從頭做起,由下而上,從根扎起」。

綜合以觀,貫穿全書的有鄂蘭(Hannah Arendt)的共和主義、康德實踐理性的無上命令(由此衍生永久和平論)、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和「永劫回歸」,當然更不忘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雖言尚未砌成吳叡人風格的知識論殿堂(平心而論,非常不易),但這是一部取法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的雄辯之書,也像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將神學與政治融於一爐的丹藥新創。

身處學院,卻是實踐主義力行者的吳叡人,被當成箭靶早在預料之中;但祇要觀乎多年前趙剛〈「新右派」出現在台灣地平線上了:評吳叡人的〈賤民宣言〉〉,就知統左人士但知以右派標籤當符咒,卻不肯勤耕斯土的作為,是何等的膠柱鼓瑟、自我感覺良好。

認識論的斷裂

然而閱畢全書,清泉拂面、淨心益腦之餘,似沒有醍醐灌頂的驚喜。何故?

首先,可以從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情節談起。這部叫好又叫座的諾蘭兄弟(Christopher & Jonathan Nolan)電影,談的是主角庫珀(Cooper)銜命和其他三名太空人穿過蟲洞尋找適合地球人生存的星系,所見皆不宜,且引發人性衝突,最後庫珀讓女主角單獨飛往另個星系,而自己則進入黑洞,發現一處四維正方體,由之可以和不同時期的女兒對話,最終他將機器人搜羅的黑洞數據轉換為摩斯密碼傳到女兒房間的手錶,女兒據此數據解開宇宙難解的方程式,順利拯救了地球人。最後,年輕外表的庫珀和近百歲行將就木的女兒在外太空相遇,再次離開尋找女主角。

這部電影講的是赤忱的父女之愛可以穿透時空而不變。但這部片子可沒有唬爛瞎掰,它完全以先進物理學的發展來創製影像。就中難解的方程式之所以陷入瓶頸在於:調和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相融的統一場理論,確實欠缺明確有效的數據。電影所述黑洞裡的一切也許為真,但這都不可知(一如康德對上帝存在與否的解說)。

電影透顯的是新神學架構下,愛與信心之必要。同樣的,吳叡人意圖建構多元、包容性大的新型公民民族主義,藉由「每日的公民投票」含納差異、矛盾甚深的諸族群,這亦猶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如何收納──以認同為訴求的諸力場,多數是拒斥民族主義,是強烈的離心力,如何找公約數?愛與信心當然不可或缺,但少了實證可參照(臺灣是「晚期民族主義」,歐美日實例未必適用),會否淪為唯心囈語?也許,最後祇能憑藉時間來解決一切。

再者,關於「永久和平論」的靈犀一點,《受》書如是說:「始於現實主義的冷徹分析,但是終於理想主義的願景描繪與行動宣示。從悲觀到希望──這個思考序列看似矛盾,其實是本文論證邏輯的必然歸結,因為唯有先認清弱者所面對的冷硬現實,放棄一切幻想,才能真正開始思考超越現實的可能」。(頁228)

這是一種認識論的斷裂!

國家理性到黑格爾之後臻於峰頂,然後到了尼采眼中,價值重估卻帶來理性的崩解,致使德國古典哲學斷裂。海德格早期弟子洛維特(Karl Löwith)著書《從黑格爾到尼采》談19世紀思維中的革命性決裂,就指出黑格爾是萬錯之源,它導致了歐洲的虛無主義,以致想力克惡潮的尼采終淹沒其間。

吳叡人心中的國家建構和理性呈現究是如何,有待他進一步闡發;但理性推演的結果,卻突變為理想主義形貌,說是邏輯的必然歸結,會否根本是另種難以克服的虛無主義?還有,明知馬基維利的權力解析是必要,卻寧可循康德繞遠路,又時時被尼采的警語哲思震懾住,以致吳叡人已然承受不住?認識論的斷裂或許不祇一塊而已!

曠野即迦南地

理論的內在矛盾、斷裂,或許對外人未必那麼在意,但它呈見的景像既縹緲,又晦暗無光,這才叫人不知所以。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渡紅海,最後在曠野行走四十餘年,頒《十誡》、創一神教,雖然在族人到達流著牛奶與蜂蜜的迦南地之前就往生,但這段故事讓猶太民族歷史就此改寫。

反之,吳叡人述說的出埃及故事,他遙指就是曠野地。對,荒沙漫塵、難以禦敵的曠野地就是迦南。沒有信仰、無法保證認同心切,這叫景從者如何安身立命?或許這就是吳叡人會說「而這是一卷等待焚燒的書,意義在灰燼之中」之因,因為曠野焚書的火,會激發另一次的普羅米修斯的盜火想像,想像在它方,生命總有出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