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潔想想】打造新政治?先理解真政治!

友善列印版本

新政府上台,選舉結束將近半年,新政治與舊政治的論辯,在不同的媒體、文章中都有看到許多敘述,新政治,到底是什麼?新與舊的差異為何?又該如何達到?身為一位代表小黨參選的候選人,我確實是於新政治有許多的期待與想像,並希望能透過參選實踐,而「選舉」正式參與政治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然而,這樣的理念,當然在選舉過程中間,遇到許多的困難與掙扎。

直到現在,我依然持續地反思這其中的矛盾困境,也希望透過書寫,讓更多人一起重新思考「新政治」,並且逐步理解相對舊的政治現況。

我的競選團隊成員,多半是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過去的經驗多是參與各種社會運動;而我自己,雖然也在民進黨中央工作過一段時間,但絕大部分的經驗,多是限於非營利組織、社會運動、國際工作,雖然也從外圍推動一些政策的落實,但對於「政治」,對於「選舉」其實是相當陌生。

因此,決定參選後,就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許多長期的政治工作者,和這些經驗豐富的前輩聊天、聽取意見並快速吸收、轉化、學習,成為我和我的團隊在初期的重要工作。

從邊聽邊學邊做的過程中,我們慢慢了解到,傳統選舉的模式在基層組織層面中,隱隱的有一個SOP在運作著。

候選人一天的行程,從清晨站路口開始,接著家戶拜訪、追垃圾車、參與里民活動(尤其是母親節、端午節、普渡和中秋節,簡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似乎都是必做的工作,到候選人的臉到處掛大型看板、名字透過宣傳車強力播送、努力上各家媒體表現創造知名度。因為唯有「知名度」,才可能創造「支持度」,畢竟,沒有人會投票給一個從來沒聽過名字的人吧?

然而,在實際操作的第一步,我們就遇上了理想與現實的拉扯。

新政治的理想之一,就是希望過去的被人情和私利與二元認同所限制住的選票,能夠逐漸鬆綁,而達成真正能「選賢與能」的理想。所以跑紅白帖、政黨色彩濃厚的里民活動、特定團體的餐會到底該不該去呢?去了又該說些什麼呢?反過來,如果不去,其他的候選人積極參與,在眾多選民的眼中,你,就成為一位不積極的候選人,「沒有認真要選」,那麼誰要把自己認真的選票交付給你呢?

現實上,在台灣有許多民意代表,其實並不瞭解法案或政策,或許也沒有太多希望改變台灣的崇高理想,反而花眾多時間與資源(身為民代的工作時間、民代固定的助理費用)去經營各種不管是黑白兩道、紅白雙帖、各種人情關係、握最多隻手的人,就會選上。

這是我們無法透過批判、投票看見的政治現況,而是我與社民黨、整個團隊每個人辛苦耕耘了一整年,才真實體認到的政治現實──我們這個世代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

認識了「真政治」之後,要如何推動「新政治」?新政治,會因為批判、抱怨、祈禱就從天而降嗎?這一整年的親身參與,雖然時常在暈頭轉向的行程中燃燒,但靜下心來,我依然深深地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一點一點地思索化解的方法。

傳統的政治現況,其實也不完全的負面,人情綁樁的紅白帖行程,其實也意味著農業社會社區緊密連結的互助意味。只是社會變遷,這樣的社區型態,很容易被龐大的金錢所左右,進而阻礙了真正需要推動的政治。對我而言,答案不是單純的「去」或者「不去」,而是「為何而去」,以及除了「去參與」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傳達我們與傳統政治人物的不同?

所以,我們還是設計執行了眾多「傳統」行程,但是在質與量上都做出了改變。我們的目的不是與大家產生利益的連結,而是盡可能地與民眾加強交流,多說一句話,多聊一種想法,也理解一般民眾對於政治的想像、認知。這對我而言,就是一種新政治的開端,雖不完美,也稱不上進步,但在內涵上,確實是新的啊!

選前我所釋出的最後一支競選影片中有一句口號:「每天改變一點點,朝更好的生活靠近一點」。對我來說,這一句話,是新政治的解答。

政治,是群眾、利益、生命狀態盤根錯節而成的狀態。我們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在短時間之內改變,可是,每一個人持續地參與、反思,並且做到「一點點的改變」,我們依然可以樂觀迎接新政治開花結果的那一天。

共勉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