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漲基本工資?快停止這個時代對社會問題的傲慢

友善列印版本

近幾天調漲基本工資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但調漲基本工資真能改善現在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嗎?說直接點,基本工資即是受薪階級每個月領到的錢,因此在討論基本工資前,我們應該先討論一下什麼是錢。

金錢的本質

金錢,不是物資。現在的金錢更不是以往的貴金屬,多是以紙幣或電子貨幣的形式呈現。除了沒有貴金屬的相對保值特性,錢既不能吃、也不能蓋房子,更不能讓車在路上跑──現代金錢重要的地方,在於人們認同這張紙的價值與交換物質能力。紙幣本身沒有什麼價值,其功能在於方便人們交換物質。

回到主題,調漲基本工資的論點在於試圖處理「薪資過低」的問題,與其背後所隱含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看似直接地解決問題,但此作法並不完全了解真正的問題所在。

基本薪資議題中真正的問題是什麼?貧富差距與物質分配。

經濟學的理論中,人類所運用的物質可簡單分為兩種:生活必須的食衣住行,與奢侈或娛樂需求。在臺灣,物質缺乏嗎?不!臺灣的民生物資並不匱乏,或許穿的破舊、吃的差勁,但鮮少有餓死的可能;是娛樂嗎?也不是,從電影院與高價3C產品的消費即可窺知一二。但為什麼我們會感受到貧富差距?在於那些可以被投資的物品,如房地產、金融投資商品等,貧富之間分配差距過大,因此產生貧富差距感。臺灣的貧富問題始於投資資本的標的物質,然而近年來,投資資本的差距開始侵蝕收入中下的民眾,甚至入侵了民生必需品的領域,使物資分配集中在富人手中,擴大並惡化了分配不均的情況;房地產的部分更為嚴重,住的需求已越來越無法滿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已成奢望。

從上面的狀況可以看出,雖然物質的總量變化不大,但資本的增加與集中,造成物質缺乏或價格上升,進而使貧富差距擴大;《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皮凱提所說的:r>g(資本報酬率超過經濟成長率)更使財富集中加速,若非革命式地直接掠奪企業資本的資產,重新分配,否則強制性的增加基本工資並無助於改變薪資過低的問題,因為物質仍舊不足。

薪資真的是職場的問題?不!就業環境才是。

人力缺乏、工時過長、環境安全、裝備設施、生命保險等勞動品質上的問題,比起薪資,更能體現今日勞動條件的惡劣,筆者認為,這些才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增加薪資並不能改變超高工時、危險而缺乏保障的工作環境,也無助於提高就業意願,增加產業人力。

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真正方式

即使改善職場環境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但仍舊無法改變財富集中後,物質排擠造成的分配問題。因此,要改變貧富差距,必須面對物質資源分配的問題,而不是單一地增加基本薪資。

金錢作為一種交換的依據,必須在社會中流動才具有意義。其流動的環節越多、時間越長,更能產生優秀的經濟效益(乘數效應)。

以往臺灣社會迷信大水庫理論,認同政府培養企業就能產生涓滴效應,因此給予企業大量的補貼與減稅;但反而使企業失去競爭力,依靠政府的補助與減稅維持獲利,更不停地游說、轉變形態,企圖讓政府給予更多補助。這樣的金錢流動模式,既不公義,也無法產生真正的經濟效益,因而無法帶動更多的稅基產生,因此越減稅政府越窮,並沒有形成理論上的良性循環,反而造成反效果。

現在臺灣的物質分配問題在於不合理的租稅補貼,補助的對象與形式必須讓金錢能夠流動,並且達成重分配的效果才具有意義,因此,將補助直接放入社會才是最好的形式。具體的形式如:租屋補貼、學貸減免,都相對優於補助企業。這些補助能使人民可支配的金錢變多,進而能夠消費,這樣的方式比起調高基本工資,雖然同是增加人民可支配的金錢,但非藉由轉手企業的方式達成,得以免除中間可能被企業利用獲利(尋租)的可能。雖然稅制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改善,但取消對於企業的補助等於恢復課稅,這正是進行財富重分配最好的方式。

謹慎面對權力,停止自以為是的傲慢

「總是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F·荷爾德林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F.A.海耶克

面對社會問題時,掌權者必須更加戒慎恐懼,因為任何政策的失誤,都將可能是數百、數千個家庭的傷痛或破碎,每個人有自己的理想世界,但反射性的提出理想,和恐怖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運用權力的過程中,忠於理想、面對現實並非是件容易的事,筆者期許掌權者能夠直面社會最真實的罪惡,放下自身對美好世界的幻想,真實接觸、思索解決問題的方式。

 

延伸閱讀

《醫街訪》醫護過勞?不,你不知道。

自願為奴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新思維

又喊基本工資?時代力量不妨問問朱立倫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