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同鴨講的綜藝節目「文化」

友善列印版本

人性是很奇怪的(當然,包括筆者自己在內)。稱讚一個「個人」,「與這個個人相關的族群」會忍不住沾光;批評一個「主體」,主體裡面的許多「個體」都會義憤填膺地反駁「我就沒有這種缺點/你知道我有什麼苦衷嗎/難道你能夠做得更好嗎……最後回嗆「你憑什麼這樣批評我?」。

比如說,運動天才在台灣享受不到天才該享有的訓練資源,在台灣一路被埋沒;一旦旅外球員表現出色,就說是「台灣之光」,所有台灣人與有榮焉;如果你批評台灣的綜藝節目沒營養,綜藝天王與王牌製作人會告訴你「其實評審有問題」。

唉,這個誤會其實很大。因為評審者與被評審者之間,對於「文化」、「營養」的定義不同啊!那邊覺得「你自己都說電視是文化的最尖端,電視綜藝節目當然就要真的有文化啊!」,這廂覺得「有啊!我的文化就是讓觀眾哈哈笑啊!」;至於,觀眾為什麼哈哈笑?因為節目內容溫馨有趣?因為主持人幽默詼諧?還是看著通告藝人被主持人往死裡整而幸災樂禍?那就在所不問了。

王牌製作人(據說擅長項目包括整人節目)沈玉琳理直氣壯地說「批評台灣綜藝節目低俗,不就等於批評台灣觀眾低俗?」。然後大家就閉嘴了。因為大家都不敢、不願批評觀眾,所以大家只能站在「替觀眾說話」的沈玉琳那邊了。

可是,事情真的只是如此嗎?

人性本來就是多面向的、胃口也是多元的。沈玉琳擅長迎合惡搞的那個面向,「綜藝節目本來的功能就是讓人開心」。至於什麼知識性、原創性之類的,那是Discovery和極限體能王的事情啦!聽起來沈玉琳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兼顧啊!

愛看Discovery節目的人,未必就不看綜藝節目。不過整體而言,在台灣,綜藝節目本來就是一個「營養逆淘汰」的市場。說白了,真正在乎「營養」的人,有幾個會「時常」坐在電視面前看著綜藝節目主持人惡搞通告藝人然後哈哈大笑?與其希望綜藝節目「有深度又有內涵」,倒不如檢討「台灣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看Discovery」、「為什麼台灣做不出Discovery那樣的節目」

台灣的綜藝節目面對日本、韓國乃至中國節目的大舉入侵,應該怎麼辦?台灣的演藝人員怎麼辦?台灣的文化產業怎麼辦?不怎麼辦啊!網路改變了全世界,終極而言每個人都得面對全世界的競爭;這根本不是「象棋裡面的象可以過河了耶!怎麼辦?」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已經「從兩軍對峙的象棋變成萬人上線的即時遊戲」了!

三十年前,電視節目的「競爭對手」是「另一個電視節目」;三十年後的今天,因為教育普及的程度、以及資訊流通管道的多元化,電視節目的競爭對手,從臉書、網路遊戲到桌遊,早已經不可勝數;很多人甚至寧願到樓下的便利商店吹冷氣喝啤酒,也沒興趣打開電視。依照目前的資訊流動趨勢,關於台灣綜藝節目的命運,說不定根本是「台灣對於本土型綜藝節目的需求將持續極小化;就算有,本土綜藝節目也不可能活得很好」,就如同並非每個國家都可以存在本土型的Discovery。

「台灣的綜藝節目到底有沒有營養」、「怎麼樣才能讓台灣的綜藝節目更營養、更有創意」?筆者管見以為,錯誤的問題,問不出正確的答案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