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崩股瀉,中國夢地動山搖

友善列印版本

中國股市崩跌,這是繼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另一場泡沫災難,而「中國夢」偏偏就建立在這些泡沫堆積出來的基礎上,中國人期盼的美夢恐將轉為噩夢。

繼「日本第一」挑戰美國的全球經濟龍頭地位失敗後,新一代的「中國崛起」也野心勃勃地盯著龍頭寶座。當各國政府充滿興致地爭取中國的資金,許多人滿懷憧憬地談著中國的成長,日本的教訓卻告訴我們,好夢沒那麼簡單,而且很容易變成噩夢。

不是強國嗎?為何內需不足?

從美國次貸風暴引起全球金融海嘯後,中國經由政府的基礎建設投資撐起經濟成長,並以寬鬆政策投注大量資金,成功穩住了經濟成長。

但是深入檢視這些基礎建設,可以發現各地方政府的建設浮濫與嚴重貪腐問題,連北京官方自己都承認,2009年到2013年四年,無效投資幾乎占了中國總投資金額的一半,地方債務高築與過度建設吹起了無數泡沫。總體經濟理論上的乘數效果所述,公共投資將帶動倍數的民間投資及消費,在中國的貧富不均的現實中,所能引發出來的民間消費需求卻相當有限。

於是由公共投資到有效需求的乘數過程中,打了無數的折扣,民間經濟依然停滯不前。基礎建設投資提升的民間需求有限,然而貨幣寬鬆政策則讓大量資金挹入不動產與股市,這些資產帳面價值不斷虛增擴大。於是中國這一段經濟成長不是由實體經濟所支撐,而是倚賴大量投機活動所構成的泡沫經濟所支撐。

凡是泡沫,遲早都是要破滅的

勉強撐住的經濟數字的背後,成長已到強弩之末,衰退不可免。中國經濟放緩的狀況讓大家緊張不已,爭論著衰退將會軟著陸還是硬著陸演出。數年來各國財經專家也不斷提出「中國經濟成長動能不足」以及「中國經濟泡沫化」的警告。

中國當局當然早就洞悉內需不足及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從高鐵外交很技巧地重新包裝為一帶一路的西進戰略,以亞投行籌資,投注中亞、東南亞各國的基礎建設為名,除了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同時達到突破美國軍事與外交封鎖的目標。

泡沫最早顯現破滅徵兆的是前兩年中國各地出現的「鬼城」現象。這些遍及全國的鬼城,都是具有現代化外觀、佔地廣闊的城鎮建設,不乏號稱「世界最……」之名,宏偉氣派的建設,無奈乏人問津,創造無數杳無人煙的末世紀詭異地景。中國拚建設,就這樣拚出了一堆鬼城,而且多到可以進行全國城市的鬼城指數排行榜。

當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大量資金撤離湧入股市(以及流竄全球的熱錢)。中國股市上證指數,由2000點左右急速拉升,約莫一年後到達5178點高點,上漲超過150%,這種上漲速度已經創下了全球股市漲升最快的歷史紀錄,的確是奇蹟。但最近短短三週內血崩式地跌掉三成市值也是奇蹟,中國官方採取種種措施仍無法止住跌勢,分析師評論大多認為現在市場已經失去控制。

台灣、日本都有的慘痛經驗

1980年代的奇蹟經驗:台灣與日本,都是出口導向經濟,都對美國有高額的貿易順差與外匯存底,而美國在經濟低迷下施壓兩國貨幣升值。

台幣的升值開啟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大量貨幣湧入房市、股市、地下投資等投機活動,股市從1985年746點漲到1990年歷史高點12682點(同期地價飆漲十倍),然後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狂瀉到2485點。至今這個歷史高點不曾再出現過。

而日本曾在1980年代締造出「日本第一」的稱號,國民平均產值超越美國,日本的熱錢竄流全球,這個時期的東京的地價總合已等於全美國的地價總合,日本成了全球眼中的富裕而滿地黃金的國家,大有取代美國的地位的氣勢。然而由財務槓桿和過度投資所推動的日本經濟成長,終致房地產和股市極度泡沫化。十年後的泡沫破裂,日本淪入失落十年的國家悲劇,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停滯的日本經濟才稍見起色。

但循著相同模式,以貨幣升值為前奏,接著泡沫吹堆起榮景的假象,直到房市股市相繼崩潰,自詡「大國崛起」、渾身霸氣的中國,恐怕還須面對相繼而來的一連串噩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