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fafoinana逐路者】 我是布農族,不是你的中華民族

友善列印版本

關於【Yu'fafoinana逐路者】: 
「Yu'fafoinana」是鄒族族語裡青年的意思,「逐路者」則是原住民青年們對自己行動的定位。面對國家逕自劃編原住民族,以福利之姿掩蓋殖民的事實,現代的原住民青年沒有忘記祖先勇敢踏出的血路,以筆作刀,逐路出草。

去年7月16日,台東縣長黃健庭至長濱鄉寧埔部落參加祭典,於祭典進行中強行發言,導致現場混亂,受到當地阿美族人強烈撻伐。同年8月15日,花蓮縣長傅崑萁亦未經族人同意,欲安排中國廣西壯族至花蓮縣馬太鞍與太巴塱部落進行歌舞表演,這樣的事情在原住民部落層出不窮,而今年布農日擁有麥克風的政客一番言論,無疑是掀起另一波風暴。

5月8日對一般人僅是無意義的平常日子,對布農族人卻是一場「被命名」的黑色星期五。當天是「官方頒訂的」布農族歲時祭儀放假日、也是全國布農族聯合射耳祭的日子,台灣各地的族人齊聚一堂,用傳統歌謠與祭典感謝上天對布農族的祝福。這場合本是布農族歡聚的好時光,戴錦花(國民黨中常委)一句「布農族的八部合音與報戰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瞬間給了布農族強硬冠上新的名字,加上其夫簡東明(現任原住民立法委員)回應「在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族。」更確定了這個名字的力量,身為布農族的我們像強褓中的嬰孩被掛上無意義的名稱(從日本稱高砂族到中華民國稱山地人至今原住民族),當代台灣社會宣稱重視多元文化,給了不同文化生根與喘息的地方,但這些空間常常成為政治人物作秀的場合,而族人便成為他們口中的籌碼。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與中國的距離在時空阻隔之下慢慢成形,共同的戰爭受難記憶雖逐漸被人們淡忘,但大中國的思維與中華文化的框架對原住民來說有增無減,尤其在政治舞台上的原住民族政治人物為了某種需求而拋棄身為原住民族的認同,這種勢力在原鄉的蔓延更為劇烈,而這些人偏偏又是原鄉的重要資源,發現有異狀的部落族人也不敢開口駁斥,長時間的累積之下,他們的言論已順理成章,成為政治版圖擴增的旗子。

身為原住民族布農族的青年,不能坐視不言,我不會因為自己的身分而感到自卑或放棄,因為在現代事物還未出現時,我們的祖先已在這土地用自己的智慧保護及餵養我們,使布農族人有幸活到現在。布農族人在日治、民國、西方的衝擊下,看似被迫接受很多改變,而外表看似消失,卻實踐在更簡單的生活當中,並保留了傳統文化的樣子,這樣的民族是多麼壓抑,卻多麼有生命力啊。 

我們看到,找回祖先智慧的力量正在凝聚、黨國統治壓迫下異化的詭異集體記憶已逐漸消失,所以今天我要站出來,大聲的說,我是布農族,不是那個假假的中華民族。

【相關連結】

「報戰功中華民族的驕傲」戴錦花發言爭議 2015-05-10 TITV 原視新聞

中華民族說惹議 戴錦花失言風波延燒 2015-05-11 TITV 原視新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