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亞投行當雞肋 可以吃到什麼好菜?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台灣要不要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國內吵得沸沸揚揚。老實說,對中國來說,台灣在亞投行裡面,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般存在。原因非常簡單,中國在國際上廣邀各國來當亞投行的創始國,但是沒有發邀請函給台灣。所以最後財政部還要透過對岸的國台辦,才能拿到亞投行籌備處的傳真號碼來報名。

對中國來說,亞投行最大的意義,是挑戰美國所建構的全球金融領導霸權地位,所以當美國盟友的西歐諸國都爭先來當亞投行創始國的時候,中國的確打了一場漂亮的仗。而台灣在亞洲國際金融機構的意義,對中國來說,80年代中國加入美國、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的時候,已經成功把台灣的名稱,從中華民國改成中國台北,順利將台灣給邊緣化。

換句話說,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體制裡面,中國都已經完成把台灣給邊緣化的戰略動作,這次自己主導的亞投行,台灣參不參加對中國來說意義不大。但是參與會員多,聲勢浩大會好看,多一個台灣來吆喝也不錯。台灣就是這樣一個雞肋。

打個比方,亞投行這場盛大的晚宴,主人的中國是沒有打算邀請台灣加入,但是台灣聽說晚宴的菜色很棒很好吃,因此自己摸摸鼻子去按門鈴,主人開門之後也不好意思說不,就說會給台灣一個適當的位子坐。這就是我們目前在亞投行的情況。

儘管台灣的入場有點尷尬,如果能在晚宴上吃到好菜,那倒也還好,問題是恐怕台灣連菜尾都分不到。

首先,要講清楚一件事情。參加亞投行,台灣政府絕對賺不到錢。沒搞錯吧!自己尷尬入場,政府還賺不到錢,那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事實上政府真的賺不到錢。

亞投行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發展銀行,是要各國出錢,幫助發展落後國家建設基礎設施。這次加入亞投行的發展中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都是期待透過成為會員,將來可以申請貸款來建設自己的國家。但是台灣在亞洲屬於高所得的國家,是不可能去跟越南、柬埔寨來爭奪貸款。台灣參加只能夠是出錢的一方,不可能成為借錢的那一方。

另外,國際性發展銀行不是商業銀行,是以扶助貧窮國家為主。所以基本上是做賠錢生意的。發展中國家因為資金需求旺盛,一般的商業銀行貸款利率,都是兩位數起跳。如果亞投行借錢給發展中國家的利率,也是兩位數起跳,那發展中國家直接跟商業銀行借就好。舉例來說,如果越南的商業貸款利率是10%,亞投行借錢給越南政府的利率絕對不會超過10%。亦或者,亞投行進行投資的,是商業銀行覺得沒賺頭,或者風險大的事業,成為呆帳的風險高。

再者,亞投行也不像商業銀行,每年有股東分紅的事情發生。亞投行貸款出去所拿回來的本金與利息,是不會回到出資國,是回到亞投行準備進行下一筆貸款。所以財政部長講說,如果台灣對亞投銀投資的22億,最壞的情況就是變成壁紙。但是財政部長沒有說,我們對亞投行投資的最好情況,就是22億永遠放在亞投行,如同打金牌給媽祖娘娘掛一樣,是放在廟裡做功德,台灣政府一筆利息也收不到。

如果高所得國家參加亞投行,都沒有利潤可圖,那為何西歐國家,不惜背叛美國也要加入呢?眉角不在於國家賺不賺錢,重點是參加國的企業財團可以得利。亞投行極有可能貸款綁招標。意味著是,凡是亞投行貸款出去的工程建設,只有會員國的企業能夠參加投標。就算沒有綁標,會員國的企業透過亞投行也比較容易掌握標案的內容,獲取較大的利益。所以台灣政府決定加入亞投行,前提就已經知道政府注定不賺錢,夠賺錢的是財團與企業。

其實財團企業獲利,對台灣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可能帶來好處。比如說某個東南亞國家城市的網路工程,如果是台灣企業得標,其使用的建設纜線跟資材,會比較傾向採購台商所熟悉的台灣產品,這樣可以帶動台灣商品出口,促進經濟發展。

但是問題在於,除了台灣之外,其他四十幾國也申請加入。這四十幾個國家都會為自己的企業爭取利益,亞投行要怎樣擺平大家?根據國際性金融機構的慣例,機構產生的利益,大概都是按照出資比例均分,不然是擺不平的。舉例來說,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各國員工數比例,往往會接近於各國的出資比例。

現在,對於中國來說,一邊是亟欲拉攏的西歐各國以及韓國,一邊是可有可無的台灣,你猜中國會給台灣多少出資比例呢?如果台灣有分到百分之一的出資比例,那就是萬幸了。那百分之一的出資比例,在亞投行一年的投資事業裡面,大概就分到幾座橋的建設工程吧。

在亞投行這場盛大晚宴裡面,台灣沒有接到邀請函,自己去按了門鈴,現在進到會場,可能發現上賓的英國、德國、韓國等都有肉吃,台灣可能只有分到湯喝。但是問題又來了,萬一中國又在名稱上玩弄台灣,意思要台灣喊中國一聲娘(他說,資本主義世界裡,有奶就是娘),才能喝那口湯。那口湯,到底要不要喝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