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真的討厭文言文?─從「別讓勝文不開心」改編風氣談起

友善列印版本

近來盛傳一句名言「別讓勝文不開心」,不論是否出於連方瑀女士的口中,這句話已然定型為某種流行符碼,植立於近期社會裡。有趣的是,網路bbs看板出現大量以此七字作為藏頭的創作,體裁橫亙古今韻散,內容專門影射時事,呈現時下特有的創作模式,並獲得大量迴響。這啟發我反思,為何大眾一面舉著反古的旗幟,一面又熱衷讚揚改編的古文詩詞呢?除了新奇、好玩之外,應有其餘古文特有的吸引力,否則無法引起如此風潮。

首先可以發現,改編古體的作品超過百人回應者有八篇,改編現代散文的僅有一篇〈背影〉達標,這種強烈對比說明在改編的前提下,時人對文言文的愛好程度遠大於白話文,細索其因,或與「藏頭」新穎技巧有關。在古典詩特有字、句數限制下,改編者可利用各句首字暗埋藏頭字,可是白話文的新詩因創作空間太大,激發不了藏頭的特殊韻味,只能融鑄與時事有關的題材於內容中,便顯得較為單調乏味。

兩種創作進路之異透露在改編創作裡,文言文因較難把握語言詞彙故喜用藏頭字,捨棄整體語境氛圍;而白話文則因創作相形容易,故力求融會各種題材於一篇文中。

此外,古文中又可再稍加區分,如宋詞在本次的改編風氣中獲得最多好評,而古詩(兼含古體、近體)則創作數量最多,這意味古典韻文受到年輕人的愛戴,並實際轉化為創作的動力,刺激他們練習用古文針砭時政。相對而言,古典散文則乏人問津,連回應人數也寥寥無幾。從韻散的選擇及喜愛程度,不難窺知詩體的獨特韻律、結構強烈吸引現代青年族群的目光,而語句次序變化幅度大的古文卻難有改良空間,遂失去大眾支持。

只是我們可以再想想,如果排除掉改編的前提,時下青年有可能欣賞文言文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近來醫學系廢除指考採計國文的討論聲浪不絕於耳,連同古文移出國高中課本內的批評聲音亦此起彼落,讓人不禁疑問,年輕人們,你們討厭的是「課本裡的文言文」,還是「老師教的文言文呢?」,或者如同某位朋友跟我說的,他們覺得學這麼多的文言文,只是「應付考試的文言文」。

其實這三個問題皆流於同一脈絡──讀文言文讓人感到無聊、沒用。誠如現行考試的引導,國高中的文言文教育通常流於句讀、餖酊之學,雖然了解古代文化是閱讀文學的敲門磚,但一味地背誦國學常識反而墮於空泛。在不違背大環境的限制下,何不轉個方向?重新尋找既能應付考試,又能顧及教學的教學方案。

揆諸前幾段的分析結果,如果善用特定題材或是技巧、手法,便可消解青年與古文間的隔閡,甚至可以利用這種特有的隔閡反向刺激他們求知的慾望,如在改編宋詞一文的回應裡,有不少人希望作者解釋其中運用之典故及賞析,可見若能善加利用時下的流行符碼為基壤,便可讓生硬苦澀的國文教學注入活水,連帶化消青年對文言文的反感。

因此就我觀點來看,文言文確實有其特有之魅力韻味,只是在現今的教學體制下,被削足適履為應付考試的背誦資料,喪失原有文化的美感;但當我們放下傳統教學方法,用一種新的角度詮釋文言文的話,或許就會發現原來它並非想像般的無趣,反而樂趣橫生,只是我們之前都走錯路而找不到它的真正風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