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台北市需要永續防災都市規畫與建設

友善列印版本

看完連柯辯論會後,顯然有關台北市市政建設規劃願景論述付之闕如,畢竟基礎建設與城市規劃並非兩人專長,但作為一個小而美首都城市,妥善調適目前債留子孫的都市規劃、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台北特殊敏感地質的新城市建設論,才是邁向新城市經營的重要議題之一。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都市規劃與時俱進的調整有其必要,但台灣的都市規劃部門已經過度注重財閥利益,藉由不斷的容積獎勵、轉移容積,使得不合理突破天際線的高樓一直在台北市竄出,這樣短視的都市規劃並不是專業的都市規劃,而是淪為建商獲利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這些毫無規劃、不斷膨風的容積,正是標準向後代子孫豪取土地容積的錯誤示範。

只要走過大安區國宅的民眾便會發現,這裡的國宅棟距較大,同時有不少小型公園穿梭其中,這是較早期的市政規劃,棟距大民眾居住品質高,公園讓區域的熱島效應降低。但這種合乎人性與都市永續發展的都市規劃,在台北漸漸消失了,居住型的住宅區不應該是一個個商業型的「信義計畫區化」,而是能夠以社區整體營造為出發點的都市規劃。

議題曾經是連柯兩人曾經短暫討論的議題,事實上,台北市政府通過的社子島都市細部計畫案,即是標準「先射箭再畫靶」的都市計劃,未充分考量社子島目前位於洪氾區的地理環境,再加上未來全球化暖化可能衍生海水面上升的風險,光就防洪議題社子島的都市規劃就相當不周全。更重要的是,社子島由於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出海口沉積環境,地質上屬於高液化潛能區,會在地震來時有較高土壤液化造成土地陷落的風險,若未做好地質改良工作,並不適合開發。

北二高七堵順向坡災變後催生了「地質法」,根據地質法將公佈地質敏感區,台北市的地質敏感區將於選後公佈,其中位於山坡地範圍將有相當大的比例屬於發生地質災害之虞的地質敏感區,台北市都市計畫應如何因應這些地質敏感區?考驗著合理土地承載力利用科技落實到都市規劃政策的契機。台北市民是否已做好面對自己的身家財產被公告為地質敏感區的後果?這些都應該是新當選市長立刻要處理的重要課題。

事實上台灣先天天然災害風險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當然國土規劃與城市建設就應該因地制宜進行妥適的規劃,調整以往過度依賴美國建設的市政規畫單一思維,反而應多取經歐洲及與台灣地質條件與風險接近的日本、香港的案例,才能反映出台北市土地小而美卻蘊含多災因子的先天條件。例如紐約與香港的面積都超過台北市4倍大,但紐約沒有土石流與山崩的威脅,而香港則有與台北市類似的地質災害,當然防治地質災害應該優先參考香港;同樣紐約的年雨量亦將近台北市的一半,紐約的防洪規劃自然與台北市不同。

每個城市的發展軌跡、人文、地形、地質及天然條件等各不相同,充分了解目前發展的現況與困境,才能以新思維創造出更適合未來發展的方向。台北市都市規畫欠缺整體性與永續性,並有政商決定都市發展的缺憾,目前最迫切需要進行整體都市規劃調整,來綜整未來氣候變遷趨勢、考量天然致災地質條件、反應觀光人口增加及在地歷史人文,以永續發展的思維來進行都市規畫與建設,才能發展出為後代永續經營的建設及脫胎換骨的都市更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