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香港,爭民主: 一種跨越疆界批判的求叩

友善列印版本

自9月27日香港公民佔領添美道宣示主權至今,該運動已然成為國際所關注的焦點,「雨傘革命」狂飆突進地將自由民主精神傳播至世界各地,除了歐美澳各地名校學生紛紛表態力挺香港實施普選,臺灣公民也不落人後,各個社運團體組織先後表明支持立場。

然而,針對這場響應「今日香港、明日臺灣」的公民運動,筆者認為我們當我們在支持香港的同時,亦應當理解當前臺灣的政治脈絡,並且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能有所同理,以先前的越南暴動事件為例,如果我們支持香港民主,那我們更應該具備足夠的勇氣去挖掘、去發現、去反省─臺灣如何以皮膚白、衛生習慣良好的優等民族自居,並且在越南一邊吃香喝辣又一邊剝削當地泰勞同時鄙視他們文化的低俗。

社會運動需要情緒,透過種種的運動經驗可讓行動者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抗爭,並且不至於迷失自己,但是這並不表示社會運動是煽情的,因此除了「支持香港」、「團結真有力」、「不要出賣臺灣」之外的口號動員,我們亦須深刻的反省自己,並且建立一種「跨越國族、跨越疆界」的政治批判,而非深陷於仇中反共的政治窠臼而不自知,最終淪為某種「政治正確」強迫症的危險。然而,這些問題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或是,這些公民團體都曾發現過、提問過了?

因此,筆者期待,行動者們在支持香港的同時,也應理解那些被低薪扭曲卻難被臺灣人所尊重外籍異族,並且跳脫反共情結的政治窠臼,讓運動具有創造性的對話空間:勇敢的跨越疆界。

卡謬於《反抗者》一書中呈現抗爭者的價值與條件頗令人深思:「在反抗中,人將自己置身於自我覺醒當中……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反抗者,不僅是一個說「不」的人,同時也是對自己捍衛的價值說「是」的人。」因此面對香港公民被強制驅離的痛楚,我們除了表達支持之外,更須思考香港之後的我們,以及突破那些鉗制我們自由思想的那道藩籬,去理解我們所真正支持的「  」為何。

面對在上位者不公不義而產生的憤怒,我們應該挺身而出;面對我們挺身而出的抗爭,我們也更應貫徹我們心中的「是」,然而這個「是」究竟是什麼,究竟是純粹的反中情節抑或捍衛民主,這還需要我們共同反思、開起對話的思辯空間。

鑑此,筆者期待,自318直至今日的支持香港運動,我們所能發現的美好並非只是淪落為某些政黨政治背書的泛黨工機器,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運動、一次又一次的思辯、一次又一次的小聚義之後,我們將更為成熟,並且擁有足夠的勇氣去反對在上位者(國民黨、民進黨或中國大陸都可以任憑想像),同時也反對糾葛在過去政治仇恨下那彆腳的臺獨,組織者及行動者應舉辦各種開放性論壇或公民講堂,讓民主教育得以啟蒙,激起更多的對話和反思,並且重新思考做為一個最原初的道德想像——我們是誰,明日的我們又在何方。

然而,那樣開放性的辯論開始了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