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身大眾口中的貴族中學、大學讀清大科管、現於台大管院MBA,但一直以來他總是在想環保、居住、人權、教育這些跟賺錢無關的議題。立志成為社會學家,如果不行那就開餐廳。相信體制是人類所創造,也可以被人類所改變。你可以說他瘋子、傻子,但別說他是文青,因為他最喜歡的作家不是村上,最喜歡的歌手也不是張懸。
根據會考官方網站所言,寫作測驗的目的是「期望透過各類寫作類型,評量國中畢業學生表達見聞與思想的能力,其中包含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等寫作能力。」簡言之,該測驗測試應試者「能否適切地以書寫的方式,呈現內心之見。」因此,應試者必須學習如何妥善地運用寫作的技巧,並能廣泛認識與培養對於各項議題的觀點,方能在會考的寫作測驗中取得佳績。
圖說:坊間有許多作文參考書(圖片經模糊處理)。圖片來源:出版社網頁。
教育當局為避免學生受填鴨式教育下,教學只為訓練學子在短時間內以各種應試招術得出「標準答案」之累,推出較有發揮空間、不具「標準答案」的寫作測驗作為測驗項目,其目標並不能因後續衍生之爭議(如超額比序等)而備受批評與質疑。然而,教育當局實施寫作測驗,仍不能忽視閱卷者的主觀問題,以及在城鄉差距下,教育資源不均等所帶來的不平等問題。
首先,寫作測驗的題目不應、或應致力減少應試者「揣摩上意」或「服從權威」的空間。以本次會考寫作測驗題目「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為例,在主流報章媒體無不大力播送「青年就業競爭力」、「投資自己」等空洞言論之際,看到六級分範文寫出「溝通」、「多元思考與創新」、「想像力」、「專業」等早已佔據各大媒體版面多時的陳腔濫調,我不禁想,此時若有一篇文章以學運的大學生、或是到東部務農或開民宿的返鄉青年為例,論述個人應具備「質疑權威」、「發表論述」、「組織動員」、「架設網站向國際媒體宣傳」或是「培養農藝或手工藝技術」的能力,閱卷者是否能給予客觀地按照「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的面向評分呢?閱卷者能否不對題目已有一套預設的標準答案?教育環境有沒有獨立於主流社會的能力,給予學生真正培養與發表觀點的空間,讓應試者得以不費盡心思猜測「閱卷者到底想看到什麼」?
資源落差的問題,反映在非都會區學生在寫作表現。非都會區的學校,有充足的圖書館藏,讓學生可以「廣泛閱讀」、「觀摩佳作」進而「模仿學習」嗎?即便有大量的優良讀物,若沒有足夠兼具專業與耐心的師資長期指導學生(包含選擇範文引領學生分析文章架構與內容、針對每位學生的每篇作文均能給予在用字、遣詞、造句、修辭、佈局等各方向的指導等等),學生的寫作能力依然難以進步。相較於都會地區林立的補習班、以及都會區家長普遍較充足的教育經費,非都會區的學子更依賴學校系統給予的教育資源,以獲得在會考中「翻身」、取得階級流動的機會。然而,匆促上路、沒有在資源上予以配套的寫作測驗,似乎是使我們的教育體制,走向「階級複製」而非「創造階級流動」。
綜上所述,命題機構應避免使受試者「口是心非」 - 只為了迎合閱卷者的品味,而喪失獨立思考、為自己的觀點徵引與論辯的機會,而這也是扭轉教育場域內,學子畏於質疑權威的方法之一。而以階級觀點討論寫作測驗的議題,並非批判寫作測驗的本質,而是在承認寫作測驗具備突破以往填鴨教育的可能性的同時,期盼教育當局能以更積極的作為,創造一個更平等的考試制度。
一旦如此,我們可以說,寫作測驗是要選拔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他能夠提出自己的論點,並拿出具體的證據,用富有邏輯與表意技巧的語言,說服閱卷者自己是位兼具「見聞與思想」、「寫作能力」的應試者。如果,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可以「獨立思考」的人,那麼寫作測驗要不要成為超額比序的關鍵項目,我想答案不言而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