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國際社會科學博士課程修了。歷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TA、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等,現為玉山社東亞選書企劃主編、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公司企劃編輯顧問。
如果說,福島核災是一場現代版的「關原之戰」,讓日本反核與擁核勢力逆轉,這場史無前例的災變也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角力,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紐約時報東京支局長馬丁.法克勒(Martin Fackler)七月初出版《說不出真相的日本報紙》,至九月中已經再版四次,該書峻烈批評日本獨特的「記者俱樂部(Kisha Club)」傳統,只能配合官僚公關稿,無能探究核災真相,扮演權力監督角色。甚至當時有很多新聞,根本是外國媒體率先報導才被動跟進,造成日本信用破產,國家形象重創。
多年來,日本報社的新聞內容往往也提供給同一集團的電子傳媒,例如:朝日新聞與朝日電視台、讀賣新聞與日本電視台、產經新聞與富士電視台⋯等。所以,這本書雖然僅討論報紙本身,整體而言,也等於在批判日本傳統媒體。外國人著書蟬聯暢銷排行榜,反映了日本民眾對媒體的強烈不信任感。
近年來,日本的年輕世代對主流傳媒報導失去信心,另闢蹊徑找尋事實與發聲管道,網路媒體影響力與日俱增,「脫離電視報紙」的族群越來越多,讓傳統媒體倍感壓力。尤其是震災發生後,許多人利用推特臉書傳遞第一手消息,使用人數倍增。
地方性報紙如《東京新聞》,與社區公民媒體關係良好,製作「這裡是特搜部」專題報導,追究核災的深度超越其他全國性大報,獲得日本記者會議(JCJ)大獎,狠狠甩了記者俱樂部成員一巴掌。
不過,社群網路當道,人人都是媒體,但「情報洪水」氾濫的結果,反而容易讓許多真相被淹沒。新聞報導品質優先,如果只是批判而沒有實績,還是會被質疑淘汰。例如,自由記者上杉隆為批判記者俱樂部,2011年催生了「自由報道協会」,卻因許多報導內容引發爭議,最後只得辭掉該會暫定代表一職。儘管如此,公民媒體網路報導在震災後的機敏反應獲得許多掌聲,也刺激了既有報社的改革,雙方競合下,對民眾「知的權利」著實是一大福音。
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日本各大報社相繼鼓勵旗下記者開設個人SNS帳號(之前多以組織為名,欠缺交流人情味),特別是活用推特工具(與台灣臉書獨佔社群網路鰲頭的情況稍異,日本和美國一樣,都是推特使用人數勝於臉書),無論政治經濟還是娛樂的新聞,讀者只要訂閱自己關注議題的線上負責記者,就可以獲得最新消息,並且引導讀者聯結到報社官網,提升人氣。
傳統報社也同時有計畫地擺脫紙張報導模式,朝網路新聞中心前進。具體做法就是漸進地採用收費制度,一開始可每月免費訂閱網報,但有閱覽則數的限制,例如《朝日新聞》每日3則,《日本經濟新聞》每月20則。
如果讀者對報社的品牌與品質都很認同,就會成為長期訂戶,而且超越國境。日本報社希望能夠像《紐約時報》那樣,目前全世界的網路訂戶已經超越了既有的報紙訂戶了,數位革命轉型成功,對報社長期發展反而是大利多。
不僅報紙如此,連媒體王者的電視也加入轉型行列。除了重擬市場策略,強化網路播放功能外,也放下高姿態與新興媒體展開合作,希望能重新找回閱聽大眾的支持,「niconico動畫」是當中最成功的事例。
(本文刊登於新新聞週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