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吹水】國民黨史觀看不到的歷史:59年前的大陳撤退(下)

友善列印版本

美國資深廣播記者卡培爾(Ted Koppel),曾語重心長且一針見血地說道:「歷史是政客正當化他們意圖的工具。」如此看來,將逐步以台灣為本位的歷史書寫,進行中國化調整,其實只是正當化馬邦伯親中經濟的一系列作為,甚至為未來馬邦伯的政治談判的意圖進行合法化的暖身罷了。

因此,中國國民黨為了將台灣人打造成中國人,在其史觀長期灌輸教育下,帶來台灣人民錯亂的認同,以及歷史感的欠缺,更讓教育脫離生長的土地。於是,過去台灣的常民百姓,便以「地理教成歷史,歷史教成神話」嘲諷國民黨的史觀教育,後來此句經典還被人類學者Scott Simon寫進書中。同樣的,59年前的「大陳撤退」歷史,在國民黨粉飾變造之下,台灣社會只有「大陳義胞」觀點,渾然不知大陳撤退根本是蔣介石「項莊舞大陳,志在金馬」的政治戰略;同時,為了實踐此一戰略,蔣介石更不惜以一江山的將士之性命為工具籌碼。

國民黨唬爛的歷史:一江山戰役的真相?

1955年1月18日,共軍向大陳列島的外圍據點一江山島發動陸海空三棲作戰,歷經一整天激戰之後,一江山失守,島上的守衛司令王生明殉職。當時,國民黨政府宣稱,一江山島上720多名悉數狀烈成仁,共軍折損兩千多名士兵,但中共則說國府軍戰死567人,俘虜519名,本身則犧牲393人,傷1000餘人。

事實上,蔣介石是以「政略高於軍略」的指導原則,命一江山國軍死守:「守一天,我叫台灣的人心振作;守兩天,我叫共匪喪膽;守三天,我叫白宮翻過(對國府改觀)」。從最後的金馬獲得協防的效果觀之,一江山戰役的政略,可說相當成功。然而,為了蔣介石的政治戰略目的,以島上將士生命為賭注質押,到底滿足了是蔣介石的個人私心,抑或是為全民安全福祉,實是值得吾人三思。畢竟,「項莊舞大陳,志在金馬」的蔣介石,除了想藉由金馬二島證成其乃虛妄的正版「中國」之外,對於台海的安全並非有直接關係啊,因為美國協防台澎的決心跟必要性,早已毋庸置疑囉!

由於蔣介石是以政略而非軍略看待一江山,因此杜撰出一江山將士集體成仁的故事,便有著振奮人心的政治目的。國民黨變造集體成仁的故事,最知名的莫過於共產黨攻克山西太原之時的「太原五百完人」集體自殺的故事。此一烈士典範,是國民黨強化台灣民眾反共意識的好教材,因此,便被編入學校教材之中呢。一江山戰役中的戰俘人數仍是個謎,誠如一江山島的守衛司令王生明獨子王應文的訪調後發現,中共一直未能提出567位戰俘的姓名,讓人懷疑此數字的可信度,但從當年的戰俘照片中為計,戰俘應該不超過50名。不論如何,戰俘的存在,再次戳破國民黨一江山集體成仁的宣傳。

另外,一江山戰役中,倒有值得一書之事。2011年夏天,《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的網站上,貼有一則尋找「台籍解放軍李巨才」家屬的啟事。李巨才是高雄市在地人,原本可能是國民黨七十軍的台灣兵,在國共徐蚌會戰之際,受中共俘虜成為解放軍。爾後,李巨才以解放軍身份參與一江山戰役,不幸戰歿。在中共國家公墓「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第93號墳位,則埋有李巨才遺骸,戰死時隸屬人民解放軍二十軍六0師一八0團二營六連,階級為副班長,並獲頒有二等功二次。此一故事,足見國共戰爭,對台灣人民是何其荒謬哩。換言之,台灣人被國民黨抓去中國打仗,受到中共俘虜之後成為解放軍,改送到「一江山」跟國民黨守軍打仗,真是荒謬至極。

壯烈殉國vs.烏龍陣亡

一江山戰役之後,全台各界無不一片敬悼之聲,尤其守衛司令王生明與大陳島政治部沈之岳最後的通話:「現在敵人距我只50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留著的手榴彈⋯⋯」,更讓全台浸淫在一片熱血之中。國防部以「壯烈殉國」之由,追晉王生明為陸軍少將。然而,中共對王生明的手榴彈故事,卻有不同記載。根據北京BTV《檔案──史實解密》節目所述,203高地陷落之後,王生明藏匿於高地下那個通往海邊的暗堡中,突然高地上修築工事的阿兵哥不小心踢落石頭,讓躲在底下的王生明以為行蹤暴露,便往上開槍;於是,上頭中共士兵便隨手將手榴彈往下一扔,遂把王生明給炸死。儘管都是手榴彈,但國共之間的「壯烈殉國版vs.烏龍版」,卻有著天差地別的熱血程度哩。或許,王生明戰歿的真相,已隨著國共各自的政治宣傳,早就難以釐清了吧。

後來,一江山的遺孤,便送至蔣宋美齡主持的婦聯會所舉辦的「華興育幼院」收容照料,至於號稱「一江山七百廿烈士」遺眷,則入住新北市的中和「一江新城」中。在高雄鳳山的陸軍步校正面馬路,則以「王生明路」為命名紀念,但根據鳳山第二戶政事務所承辦人員表示,由於「王生明路」的台語諧音聽來像「往生冥路」,於是南段的「王生明路一段」遂在2003年5月1日更名為「鳳頂路」;至於,途經眷村「黃埔新村」的北路段,則繼續維持「王生明路」。住在「王生明路」的居民認為,更名不僅得牽動各項證件的換發,再加上黃埔新村住戶認為改名是意識型態作祟所致,因此堅決反對更名,而產生目前的「一路兩名」之情形哩。

那年的腦殘動員:建艦復仇運動

由於蔣介石防守大陳根本是政治戰略的考慮,根本不是純粹軍事上的理性考慮,因此,國民黨必須利用熱血的年輕人來完成這齣大陳換金馬的政略大戲。因此,早在1954年11月,浙江外海大陳島海面上的太平艦被中共魚雷快艇擊沈後,台南工學院(後來的成功大學)竟然發起啥米「建艦復仇運動」,然後,工廠、學生、商界、婦女⋯⋯一堆人紛紛響應樂捐建艦,腦殘秀逗的青年也開始投筆從戎。

緊接著各地紛紛成立「建艦復仇委員會」,讓當時社會瀰漫著一股濃重的肅殺之氣。詎料,「建艦復仇委員會」隨即對外發出聲明指出「建艦復仇」運動將在 1954年12 月15 日暫告一段落,並將「建艦復仇」改成「從軍復仇」運動,並擴大推行云云。合理揣度,此一戲劇性的轉變,乃是若此「建艦復仇」運動從星星之火而發展成燎原不可收拾之勢時,大陳島的撤退勢必讓老蔣承受外界對其退縮怯懦的抨擊與質疑,且可能招致美國應允的「華美共同防禦條約」生變;因此,蔣介石利用完這群腦袋熱血青年後,便見好就收。但細究,從「建艦復仇」到「從軍復仇」的轉折,不僅讓青年熱血得以繼續沸騰,並收束為統治者的支持力量,更可動員素質高的青年學子投筆從戎,果真不得不佩服國民黨的動員術哩。

既然大陳撤退是蔣介石謀算的政略,且從「建艦復仇」到慘烈的「一江山戰役」,縱使軍事失利與大陳島丟失,還是要以全島淨空的集體撤退,營造出一種民心向背的「政治競賽」中的勝利。因此,大陳島的淨空全體撤退,便在此背景下不得不然地按照劇本上演。

雖然這當中充盈著濃厚的阿Q精神勝利法,但大陳撤退既然早被轉化成一種強化反共信心與意志的「動員」運動,不論島上住民是否出於自願,大陳地區全體民眾還發表電文以「去台灣集合,準備總反攻」為名,集體後撤轉進台灣,浩浩蕩蕩地配合著美蔣雙方合作撤退作戰計畫—「金剛計畫」。當然,老蔣很犀利,善於「摸蛤仔,兼洗褲」,便透由撤退轉進過程中的熱血故事,再次動員民眾口袋以解大陳撤退後的經費問題。當時的台灣省議會發起的「一人一元」救濟義胞運動,即是此種熱血動員呢。

於是,除了兩位年邁大陳人在美國護送艦上病死之外,大陳義胞陸續在美國第七艦隊護送下安全登岸,並進入基隆臨時接待所。一個禮拜後,抵台義胞便分別轉送各縣市接待所,然後以其原職業分成漁、農、畜牧、手工業、小販、教育工作等類,貸與必要之生產工具和資金。之後,便在各收容縣市地區籌建「大陳新村」,以為大陳人的新居落腳處。

在一番堅壁清野、居民淨空之後,大陳各島上只剩下蕭涼瘡痍的街道、佈滿牆上的反共豪情與狀語、再也兌現不了的餞別留言:「我們暫時出去,不久就回來」,以及那停格於日曆紙上的2月8日⋯⋯。

走筆至此

讀國民黨所不教的歷史,就像剝洋蔥一樣,愈往裡挖掘,淚也就越流越多。然後,益發覺得此種政黨竟還可呼吸地球的空氣,那縱容此種政黨的人們,不是鬼島人,哪誰是鬼島人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