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中央車站到台北車站

友善列印版本

剛從紐約主持女兒的婚禮回台,看到媒體報導台北車站每逢周日都被外籍勞工朋友「坐滿」的新聞,讓我想起女兒女婿還有雙方親友盛裝打扮,在紐約中央車站拍結婚照這件事。
 


 
在紐約中央車站拍結婚照需事前申請,核可後才可以拍照。如同電影所呈現的場景一樣,紐約中央車站總是人來人往,拍結婚照勢必引起過客駐足圍觀;加上後911的安全考量,需事前申請許可,是可以理解的。
 
果真的,當天拍照時是有人察看我們的許可文件,周圍也圍滿了許多好奇的民眾,我是感到很不自在,不過卻也是很獨特的體驗,回台後還為文紀念一番!
 
周休一日、在台又無親人住所的外勞朋友,台北車站(以及各地的車站)是一個明顯的地標、交通會集之地、寬廣的空間,加上又有多處「方便」的地方,以及空調,夏日可躲烈陽、冬日可避風寒,對一個離鄉背井的孤獨打工仔,在此可遇到同是在他鄉的國人,講講故鄉話,吃些故鄉小點,以慰思鄉之苦。
 
1990年代我常去香港,我大都住在港島中環的文華東方、Ritz-Carlton、希爾頓等酒店,每逢假日,天星碼頭、中環這一帶的綠地與街道都成為外勞朋友的聚集之地,某些地段除電車或公車可通行外,私家車與計程車是禁止通行的。
 
想想中環這種金融區、精品名牌店、高檔酒店會集之處,每逢假日也是讓出與他(她)們共享;許多穿著入時的女人,照樣背著名牌包、提著名牌的手提紙袋,剛從某家精品購物出來,穿梭在外勞朋友群之間,對比強烈,但總是有路可以走的。
 
是的,總是有路可以走的。車站是比較特殊的地點與空間,它不像香港中環是一個廣大的開放空間;它比較類似紐約中央車站,是多種交通路線會集之處,對乘客與外勞朋友都是一個方便與樞紐的空間;但當成為個別外勞朋友的假日聚集之地,就得尋求平衡之道。
 
對乘客來說,只要車站能規劃動線,確保從進站到購票區再進入月台這段路的暢通;此外沒有理由排斥外勞朋友選擇車站為假日聚會之地,那是一種需求,不是「觀瞻」的問題;外勞朋友假日聚會,與本地人在公園或台北車站某些角落練舞、打太極拳有何差別。
 
不用提「全球化」這聽來像現代人的名詞,但自古以來就有人到異邦工作賺錢謀生,鐵達尼號上的三等艙,不就載滿要到美國打工的窮困愛爾蘭人?早期閩粵沿海一帶的窮苦華人,不也是搭漁船或三等艙到異邦打工謀生?
 
只是,自二次戰後波音時代的來臨,全球人口快速移動;網路化後,新一代的「殖民帝國」取代舊有的船艦,現代人不會被販賣當奴隸,但到不同膚色的地域、到不同宗教信仰的異鄉打工已是一種「全球化」的現象。
 
倒是,如何將外勞朋友,越南、泰國等國的新娘,以及東南亞諸國人民在台灣生活、工作所形成的現象與產生的影響,如何營造「東南亞」文化在台灣,是值得積極思考的一個課題。

關鍵字: 文化結婚照公共空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