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走出去,體會民間疾苦

友善列印版本

我有朋友曾經在政府部門服替代役,其中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是陪同長官搭乘公務車洽公。那位朋友事後跟我說,身為機車族的他從來沒有「感覺」台北市的路這麼平過。不是說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搭乘車體重、避震佳的公務車時,佈滿危險坑洞與人孔蓋的路面便影響不到車內的乘客。對「車內」的高官來說,路是平的。他們永遠都不會理解,為什麼路明明這麼平,還會有人抱怨劣質道路危及行車安全。我們一致的結論,就是除非政府首長改騎機車上下班,不然台灣的路永遠都不會平。

近日13部會、3千人遷至新莊副都心中央合署辦公大樓辦公,許多公僕開始抱怨交通不方便,不知道要怎麼上班、來不及打卡,喊要交通補貼;比較嬌生慣養的部會首長更是語帶威脅地表示「遷新莊恐釀退休潮」。有些人甚至搬出「洽公民眾」當擋箭牌,說這樣不「便民」。

然而相較於全台數百萬勞工「每天」上下班所承受的風吹日曬雨淋,公僕與偶爾洽公的民眾所承受的不便實在算不上什麼;公僕口中的「不便」,不過是社會上的「常態」。而至少這次的搬遷,社會上多知道了兩件事情:首先,公僕終於發現竟然有人每天上下班這麼不方便;其次,民眾發現公僕竟然現在才知道這件事。這是好的開始。公家機關內終於有人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或許能開始動手解決。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亂象都是因為執政者不知民間疾苦。並不是說那些當權者是「壞人」;問題在於政府高官往往躲在自己狹小安逸舒適的生活圈內看世界。當全台面臨不景氣時,處理基本薪資的坐擁高薪,處理失業率的人不擔心失業;當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時,行政首長一堆「多屋族」;處理環境問題的人不住在當地,只會指控「藝文環團是政治外圍團體」;到處規劃「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的,開大車上班;提高文言文比例「搶救國文」的,無法體會文言文對弱勢造成的負擔以及所加重的城鄉差距;拆別人家的,不擔心自家被徵收。他們體會不到別人的痛苦。

不是說沒有吃過苦就不可能理解民間疾苦,但是許多政府高官連去理解、體會、傾聽的動作都沒有。民主社會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講道理」,要願意以道理說服別人,更願意被別人以道理說服;這樣才能把所有被政策影響到的人的意見都納入考量。然而,為官的卻往往自以為官大學問大,以為他們已經做了通盤的考量,以為只有自己才有資格「替別人」做決定,還覺得自己做出的決定是「為了你們好」。

我相信許多高官都是依照他們手邊固有的資料做出最好的判斷。但正好是因為他們太相信自己「一定不會錯」,所以出現意見衝突時「一定是別人的錯」。近日只要有任何人提出跟政府「不一樣」的意見,便會被貼上「民粹」、「理盲」、「不理性」、「為反對而反對」的標籤;就算是政策下受害者的心聲,只因為超出執政者狹小的生活圈以致於超出他們的理解,就通通被歸類為「政治因素」而加以忽略。

一般民眾的心聲很簡單:希望政府高官能盡快走出安逸舒適的狹小生活圈,去傾聽、體會民間疾苦,不要再因為包裝成「擇善固執」的「剛愎自用」,而害慘了一般小老百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