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區域發展不均與弱勢難以翻身的高等教育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年來都有報導指出,就讀台大的學生中,台北出身者就佔五成。《蘋果日報》前幾天也公開調查,許多頂尖國立大學中,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比例越來越低。事實上,在韓國也有類似情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韓國高等教育問題。

除首爾大學外,各位所能聽到的韓國名牌大學皆為私立,首爾大後還有高麗(고려, Koryeo)與延世(연세,Yonsei)大學,這三所學校合稱「SKY」,與我們「台清交」類似,是韓國高中生們夢寐以求進入的學府。

SKY匯集韓國各領域菁英與專才,三校畢業生幾乎把持各高位階、高待遇的職位。在講究人脈關係的韓國社會,如此現象使管理者或經營層在日後提攜後進時更看重是否為名校、甚或,同一學校出身,形成「學閥」。據統計,韓國高階公務員中,有近半數都是SKY出身。

有人曾說,能進入SKY就讀等同拿到半張企業聘書,以後就業將更順利。SKY外還有成均館、西江、慶熙、漢陽、中央等大學,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曾聽過,而嚴重現象在於,這些大學都聚集在首爾。因地域發展不均,資源紛紛集中在首都,造成許多韓國學子都爭相考取首爾的大學就讀。

「再怎麼樣,首爾的大學,有名的教授多,就職或參加校外活動時也容易得到相關情報,另外首爾玩的地方也比較多,所以優秀學生都搶著去首爾。」全北出身,大學在首爾就讀的善載向我說道。他表示,大學班上,首都圈(首爾、京畿、仁川)與地方出身者比例約為五五波。另外,隨著首爾的大學越趨熱門,早年曾風光一時的地方國立學校,如釜山大、慶北大、全南大學等的錄取分數都開始下降。

光州出身,畢業於地方國立大學的珉影則說:「首爾的大學和地方大學差異在於,兩造人群的認知與視野會有差異,學費不一樣。還有,有錢的人是不會到地方大學就讀的。」當我進一步追問她班上有沒有從首爾來的學生時,她的回答是:「幾乎沒有。」

地方與首爾的大學學費的確存在巨大落差,從下表即可一探究竟。許多地方出生或家境不優渥的學生,好不容易考上名門大學,卻為無法負擔高昂學費與生活費而必須一學期休學打工、一學期復學,如此輪轉。

而根據南韓人力仲介網站今年7月針對畢業於地方大學求職者所做的調查結果,自己有過「學閥因素導致就職準備不利」的想法者,比例超過8成。今年9月,由韓國勞動經濟學會發表的研究結果也指出,就職者若出身首都圈大學,對就業確實帶來正面影響。

但問題在首都圈出身的學子仍佔名門大學錄取額極大比例。以首爾大學為例,今年首爾大學合格名單上,首都圈出身者就佔了58%,剩下比例則由10多個地區瓜分。

為平衡首都與地方錄取率的比例不均,首爾大學於2005年起實行「地區均衡選拔」制度。各地高中校長推薦2位校內學生提交在校成績與自傳等文件,再經由統一面試錄取新生,藉此拉抬地方學生進入最高學府就讀,但因未對大都市與農漁村地區學校做特別區分,最終弱勢學校或學生仍然沒能得到太多好處。從2011年至2013年的總和比例來看,首爾大的地區均衡選拔中,最終合格者仍有一半來自首都圈,其中,匯集高所得階層的首爾江南地帶就佔36%。

而地方上,許多大學因先天地緣條件不佳,無法獲得資源挹注,又碰上少子化而面臨營運困難,再加上政府近來嚴加打擊經營不善與評價惡劣的地方大學,卻未完整規劃轉型藍圖。地方學校無法有效培育人才,首爾的大學畢業人才也不願回鄉貢獻心力,形成惡性循環。

為緩解發展傾斜問題,韓國教育部上週公佈「地方大學養成方案」,除輔助地方大學調整經營結構並發展特色化項目,並在地方高中選擇一定比率的優秀人才,引進地方大學就讀與定居,同時導入公務員地方人才採用,推動法制化以作為誘因。

但現階段政府規劃的相關預算卻僅1900億韓幣(約5.4億台幣),有地方大學經營者與學者認為,這規模連要推動大學發展特色領域都不足,遑論輔導地方大學轉型。導入公務員地方人才聘用,也必須要有充足預算試行與調整一段時間。

「學閥」觀念在職場的盛行與區域發展極度不均,已為階級分明的韓國社會增添更沉重的負荷。地方出身或家庭條件弱勢者無法扭轉劣勢,階層流動越趨僵化,既得利益者得到更多分配,社會矛盾與對立將更為深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