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當大導演周遊列國

友善列印版本

新聞連結:

盧貝松來台拍片 不爽媒體跟拍

盧貝松來台封街 思嘉莉約翰森現身

誰的自由?誰的隱私?

Luc Besson  (盧貝松)這位好萊塢商業片大導演來到台灣拍新片Lucy,而許多跟拍的狗仔造成女主角Scarlett Johansson以及大導演的困擾。

輿論大多是偏向大導演那邊的,認為難得有好萊塢導演願意受邀來臺灣取景,怎麼可以嚇跑他,台灣媒體真不應該。這種論點如果加上一些關於權利論述的話就會變成狗仔怎麼可以侵犯人家的隱私權呢?不過反正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痛罵台灣記者的素質,並且期望薪水越來越少的記者們可以寫出更具有公共性的新聞。

想當然爾,媒體從業人員就會主張他們有新聞自由,這樣的新聞自由保障了他們可以採訪,最後還指摘大導演不管怎樣就是不可以打人。但是很奇怪的,似乎沒有什麼人同情這些記者們的反擊,不過這樣的輿論風向也是可以想見的,畢竟大導演的隱私權在一邊,狗仔的新聞自由在另外一邊,誰具有道德正當性自不待言。

暫且拋開那些遠在天邊的權利不談。試想,大導演會希望完全沒有人來跟拍採訪他嗎?如果真的沒有人來跟拍採訪他的話他會怎麼做?我認為他一定會召開個記者會,宣布哪些景哪些東西會出現在電影裡頭(當然大家都知道,他沒說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某種程度上,大導演、明星演員都是藉由分享自己的隱私來達到商業宣傳的目的。大眾娛樂產業很大一塊就是奠基在這些茶餘飯後的話題、這些秘辛。沒了這些秘辛,明星們還能天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嗎?

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好萊塢那套狗仔---明星的潛規則並沒有成功的讓台灣的狗仔也接受。台灣的狗仔在媒體環境日益低下的條件下,競爭著更多的獨家來塞滿版面,而新聞專業倫理的要求在媒體快速市場化的過程中來不及產生,這也是台灣目前所面對的媒體結構性困境。而在這樣的結構性困境之下,要求新聞自律無疑是緣木求魚。要求記者寫出具有公共性的深入報導更是強人所難。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存在了十幾二十年的問題,而只一味的譴責記者,台灣的媒體永遠不會變好。

好萊塢的魔力

另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為何我們會認為可以藉由好萊塢的電影讓台灣走上國際舞台、展現文化軟實力?為什麼一個以一個白人為中心的電影可以被賦予這樣的文化想像?是因為在背景畫面中看到了一個巨大的101嗎?在電影拍出來以前,針對好萊塢電影到底再現了怎樣的台灣我們無從而知。但是如果觀察大部份好萊塢商業片的外景,我們會發現大部份的外景都是為故事背景定調,故事內容還是那幾種類型片。

所以在電影當中,101大樓的景換成上海金貿大廈應該完全不會影響故事的推移,因為導演需要的只是一個巨大的、象徵資本權力的亞洲現代建築。而夜市的景換成香港大排檔也沒有任何的差異,因為導演要的只是一個嘲雜的庶民生活場景。而許多更貼近這個城市的紋理的電影都被我們認為是看不懂的文藝片(但是這些「文藝片」拿了許多影展的獎項,不知道算不算軟實力的展現?)。

在更深入一點思考,這些好萊塢片再現、分類完臺北的城市地景之後呢?他的台灣票房回不會因此增加?我想是會的。那這些收入被誰拿走了呢?好萊塢的娛樂工業一方面藉由他們文化上的強勢而擁有定義城市的權力,並且還讓被定義的那些人心甘情願的掏錢出來繼續維持好萊塢的經濟優勢。

要打破這個循環就是要先正視好萊塢電影那虛幻的魔力,那些再現在電影中的場景離我們台灣人的日常生活非常的遠,這些場景就只像好萊塢片場的立面(facade),在薄薄的幾層木片後面什麼也沒有,而這些立面也隨時可以重新製作。而如果我們只期待以這種方式展現軟實力,那真的是滿悲哀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