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便當、國族主義以及政治現實

友善列印版本

立報記者近日在臉書上為了沒有經過證實的便當文道歉並且請辭。連帶的轉發並且做更深入訪談的四方報編輯也出來道歉。或許我們感受到道德感被回復,台灣人還是很友善的,或許我們感到正義,因為一個假新聞被踢爆了。但是且慢,立報記者明明就是用自己的臉書寫了篇短網誌,四方報編輯也是用臉書轉發這個消息,這樣的行為到底與記者、編輯的身分有何干係?

難道臺灣網路鄉民的道德感是用觀看臉書的心態去看電視、報紙新聞?一旦用認真看新聞的態度去看某些人的臉書,結果咎責性(accountability)在這邊就逆轉了,我們痛罵記者在臉書上的發文未經證實,卻放任我們的大眾媒體做出許多不平衡、未經證實的報導。

顯然,在便當事件上,我們有更多的東西在發揮作用。不用太多的分析就可以知道,發生作用的是某種同仇敵愾的心態,我們姑且稱他叫做國族主義。

討論到國族主義,大家總是會拿棒球當例子,也就是在看棒球的時候,臺灣這個由非常不同的人群所組成的國家就被想像成一體的,臺灣隊要對抗外侮。但是我們會發現,只有面對某些國家或是人群的時候,臺灣人才會非常憤愾的要對抗外侮,這些國家包括韓國、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這時候我要問的是為什麼?

為何在WBC時,臺日大戰顯得像是君子之爭,不乏洋溢著臺日友好的氣氛。面對韓國時卻是許多歧視性、攻擊性的語言,為何在這次臺日漁權爭議上,臺灣沒有展現出像是這次臺菲於權爭議一般的怨懟?

或許我們可以尋找簡單的答案,比如說韓國常常在國際賽事上吃臺灣豆腐,或是說東南亞移工佔用臺灣資源以及工作機會,中國在國際政治上面都不留任何空間給臺灣運作等等。先不管這些答案的真實性,為何我們只有這些國家成為攻擊的對象?美國在經貿上也常吃臺灣豆腐,為何大眾的意見不太會去歸咎美國?日本開給臺灣的漁權條件很差也不見主流媒體討論這些。我認為這種選擇性的怨懟來自於一種相對剝奪感

試想一個人會去忌妒郭台銘的身家嗎?我想是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很容易去想像一個人忌妒他同職位的同事薪水比他高,因為我們會想像同事與我應該是放在同樣的天平上被評價,但除非是無政府主義者,不然不會去想像我們與郭台銘應該要放在同樣的基礎上被評價。從這點看來,臺灣人不會去忌妒日本、美國有比我們好的政治、經濟條件,因為他們是先進國家,我們只能閃邊。但是中國、韓國應該是與我們同等位置的國家,他們爬到我們頭上就讓人難以忍受,而東南亞根本就是不入流的地方,那些國家連跟我們平起平坐都不可以了,他們憑什麼爬到臺灣人頭上撒野。

然而,國際政治的現實就是,臺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任何人都可以吃臺灣的豆腐而不會有嚴重的後果。

試想,如果臺灣是個正常的國家,政府應該就有更多手段可以對菲律賓政府施壓,包括透過國際組織以及透過其他友好國家施壓等等。但悲哀的就是臺灣只是個沒多少國家承認的政治實體,參加個國際組織都要千辛萬苦的花錢打通關,不時還要看中國的臉色。這樣的國際政治現實,要怎麼樣有尊嚴、不卑不亢的面對海上喋血爭議?

然而政府以及媒體不會也不敢把問題的癥結導向國際政治的問題,所以他們操作國族主義,讓全民的怨懟指向菲律賓,並建構出友善優質的臺灣人與霸道無理的菲律賓人的對比,以滿足長期以來臺灣人的相對剝奪感。但是這樣無疑是鴕鳥心態,我們必須從這次的臺菲爭議當中看到更根本的政治問題,將怨懟指向不願面對臺灣正常國家化的政府。我希望這次的爭議不只能折射出長久以來的臺菲漁權爭議問題,也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正常國家化的急迫性與必要性,這樣才不枉一個臺灣漁民血濺南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