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改革之路 唯有國是會議一途

友善列印版本

年初馬總統信誓旦旦的說,年金制度改革不會有掌聲,卻非做不可,大有一副為了國家永續發展,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然言猶在耳,年金問題不僅被不斷湧現新聞事件淹沒,就連立法院臨時會執政黨的優先法案也不見蹤跡,船過水無痕。

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政府的態度大幅轉變?年金的財務問題並沒有獲得改善。恐怕也沒有人膽敢站在改革的對立面,年金制度的改革應該是近年來朝野難得一見的共識。那麼掌握立院絕對多數的執政黨為什麼退縮了?

很明顯的,年金制度改革根本走不下去了,國民黨連模仿證所稅演個改革假戲都已經做不出來了!

為什麼社會對改革的共識如此高卻還寸步難行?不可諱言,退休制度牽涉到那麼多人的利益、權益,也與財務規劃等專業問題相關,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被充分釐清與理解,要取得共識更有一定的難度。但改革陷入僵局實在和執政黨一開始就迴避公共討論、妄想從上而下、片面決定的態度脫不了關係。一個要求民眾繳多領少、損害權益的方案,怎麼可能不溝通、說服,也缺乏起碼的尊重就可能成功?

檢視目前的方案,即使照執政黨「繳多領少」規劃,年金制度的財務問題也沒改善多少,充其量只能多拖個幾年。而程序粗糙、缺乏整體思考、與一致的標準,再再引發相關團體反彈,甚至連以往被視為最服從的公務員團體都公開向政府嗆聲。

在野的民進黨又端出怎樣的方案?儘管在年初提出了所謂的「社會團結模式」改革計畫,標舉年金改革的價值,卻因在提高勞工負擔比例引發爭議,自此變得保守,始終不見社會團結模式年金改革法案的提出。更有甚者,民進黨的年金改革計畫與國民黨如出一轍,一樣都是缺乏社會對話,由上而下的產物。

年金改革不只是為了消除因為職業別不同產生的退休照顧不公平,也必須解決財政黑洞,做到公平、永續與世代正義。這牽扯的不只是職業別的差異,也和已退休、在職、未來世代的權益息息相關。而倘若政府必須承擔最後支付的責任,那麼更是與國家資源的配置脫離不了關係,牽涉的不只是現在的資源配置,還將影響未來的幾代人。

面對影響這麼深遠的改革,我們有什樣推動基礎?根據最新的台灣民心動態調查,2013年8月對馬總統的執政滿意度僅有14.8%,不滿意高達70.4%,對江宜樺的滿意也僅有21.0%,不滿意43.8%。一個不滿意遠遠高於滿意度的政府,如何能宣稱代表人民,擁有改革的正當性?

在野黨就比較好了嗎?根據同一份調查,對民進黨的好感度雖然有30.7%,比執政黨的22.9%高出許多,但負向評價也高達34.7%。事實上這些年下來,政黨惡鬥,台灣社會對政黨、政治人物的信賴度普遍不高,不論藍綠,都很難有足夠的社會支持推動年金改革。

更何況五月底這些政黨才在立法院共演一齣會計法修正鬧劇!

換言之,不管是朝野各政黨沒有一個具有足夠的正當性,可以代表人民決定年金未來的走向。

對於攸關不同職業別、不同世代權益的年金改革,必須體認人民才是改革的主人,如果缺乏人民的參與,這就是假改革。況且民治大開,政府早已無法壟斷知識。有關年金的財務問題、資產配置、管理方式等等,民間一樣有充分的專業。而對於未來年金制度應該要延續現有的職業分立模式或建立社會連帶的基礎年金等,也不是光憑政治人物就可以片面決定。同樣的,基於制度永續與社會團結而不得不有的調整,也必須透過不斷的對話與溝通才能形成共識,才能制訂出可行的方案,不至產生對立,甚至促進社會進一步的團結。

而這些都是現有政治體制,包括立法院或朝野政黨領袖對話所不能達到的,捨國是會議沒有其他的辦法。

也因此今年六月包括全教總、國際勞工協會、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電信工會、勞陣等團體一起召開了「民間年金國是會議」。這場會議雖然沒有政府與政黨參與,但一樣能讓觀點南轅北轍的團體與個人坐下來一起談,還能建立七點共識。換言之,面對即使困難如年金制度改革,台灣社會已成熟到絕對有對話、形成共識的能力與條件。

現在年金諸法還躺在立法院,有的雖然已經出了委員會,絕大多數條文仍未取得共識,仍待朝野協商。為了避免黑箱作業,引發更大的反彈,同時也讓年金制度改革不至中斷,必須要儘速召開國是會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