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從2001年開始每次選舉時到嘉義各個鄉鎮去發選舉文宣,長期在政治圈邊緣打混但又對政治沒興趣,最近因為對洪仲丘事件看不下去,開始上街參與社會運動的菜鳥
8月3日,「凱道送仲丘」這場史上第一場單純由公民發起的對政府最大的抗議活動中,看到了兩個身影,民進黨前後任主席默默地在人群中,靜靜地參與這場公民運動。而年初全國反核四大遊行中,看到了也打著反核旗幟的民進黨默默地在另一個角落獨自遊行。有時候看到這裡真的可悲!
從美麗島事件,一直到解嚴後的解散萬年國會的野百合學運,再到主張總統直選占據台北火車站,再到反核四運動,還有各種大大小的社會運動,不管是工運、農運、婦運等,當時帶領社會運動潮流風騷的主要角色,很多到現在還是民進黨檯面上的人物,可是等到民進黨執政後又在野,現在各項社會運動,幾乎已經不在由民進黨帶領潮流,而是民進黨在追隨公民運動的腳步。
為甚麼民進黨無法再帶領社會潮流,近日剛好看到美麗島電子報的一篇文章,「誰反核四?誰的白衫軍」,給了些許的答案。民進黨立委上周無預警地占據立法院主席台,並非其民進黨原意,原本民進黨有意有意讓公投案通過,希望「正面決戰」,以公投讓整個民意展現,但是在反核團體龐大的壓力下,使民進黨不敢輕忽,因而改變原有策略,才有占據並夜宿立法院主席台的激烈舉動。
這篇文章亦有寫到很重要的一件事,當反核團體給民進黨施壓時,民進黨內部分立委還對反核團體此舉有很大的不滿,如果這是真的,那就代表民進黨真的開始跟不上社會潮流並且開始與社會脫節。
為甚麼民進黨從1990年代到2013年,短短23年內,民進黨會由一個帶領者轉變成一個追隨者?
我會把問題分為三大項,第一、政黨組織結構:
民進黨的組織結構是列寧式共產國家那種專制政黨的組織,黨主席擁有很大的權力,而中常會是集體領導的表現,也是整個黨的權力中心,其實一個民主國家的政黨不應該是列寧式政黨組織型態。也因此衍生第二問題:派系。
民進黨是由派系共同組合而成的一個政黨,早期有新潮流、福利國、美麗島、正義連線,近期為新潮流、蘇系、扁系、謝系、游系及綠色連線,也因此整個中常會成為一個派系領導及權力鬥爭的中心。
第三、權力:民進黨早期參與社會運動的主要人物現在大多都是民進黨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包含美麗島運動的陳菊、呂秀蓮,以及參與美麗島大審的當時律師包含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而野百合運動造就林佳龍、段宜康、李建昌、楊長鎮、鐘佳濱、鄭文燦、馬永成、羅文嘉等等,民進黨中世代人物,當然有些隨陳水扁下台後也就下台了。而這些人在這些社會運動後,多數後來成為民進黨籍的公職人員或民意代表,擁有權力後,尤其在民進黨執政後,開始慢慢與社會脫節,因為「權力」會腐化人心。
民進黨如何與社會潮流再站在一起?進行黨組織改造,工程浩大,而且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而且容易造成黨內派系勢力反彈。因此,如果體制內難以更動,那就從體制外引進黨外力量,也就是從中常會引起黨外人士。
大企業的董事會,都會有所謂的獨立董事一席,主要在給企業有不同的獨立客觀思考,且兼具監督防弊功能。
民進黨中常會現在的中常委共有17席,10席票選中常委,以及包含黨主席在內的7席當然中常委,構成民進黨權力中心。為了使民進黨不與社會潮流脫節,增加6席不需具民進黨籍的黨外人士參與民進黨中常會,此6席名稱不見得稱為中常委,但需賦予同中常委相同之權力,即民進黨中常委則將共有23席,黨外人士之人數每次需占中常會人數1/4,方能有效削弱民進黨派系在中常會權力。
這四分之一也就是6席黨外人士,其人選產生必須民進黨籍,17席中常委不以多數決而以全體共識決推舉,以避免派系結合推舉所心屬之黨外人士,藉以擴大在中常會權力,而且全體共識決的人選將會是各派系不滿意但可接受,避免黨外人士與派系結合。而這6席必須代表社會不同的聲音或團體。
而這6席黨外人士必須代表社會不同的領域,任期以一年為限,可連任一年,而連任需依照黨外人士之意願,但連任之席次,不可超過一半,如此可讓各種聲音在中常會發言。而6席中常委非完全以個體為主,亦可以社會團體為主,例如,柯一正的反核團體即可代表為1席,每次開會可由各團體推舉代表人參與。
這樣,社會潮流各種聲音可以進入民進黨中央發言並監督民進黨,而且打破民進黨派系共存的結構。也因此,民進黨可以邀請如柯一正、戴立忍、陳為廷、楊儒門、吳念真、小野、甚至退休知名企業人士、退休高階軍官、甚至五月天、再甚至邀請諸如姚立明等泛藍之人士,等等代表社會不同領域的人士參與與監督,這樣民進黨才能充滿活力,才有辦法再度跟上社會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