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傳統的惡性循環(四)

友善列印版本

(接續)

如何打破惡性循環

不能否認,儒家對於精神層面的境界非常崇高。「天人合一」、「反求諸己」及「無入而不自得」等觀點在追求心靈的寧靜及個人修養上相當不錯。但是作為政治架構,儒家和法家的許多理論反而容易遭到專制統治者的濫用,成為教化和愚民的工具。外儒內法的政治架構對於維護專制制度的穩定性也具有相當大的助益。這些理論並不強調如何爭取個人該有的權益,也不鼓勵人們思考制度上的不合理之處,相對地也穩定了階級社會。

到了今天,已有相當多的狀況證明專制對於人民的福祉不如民主來的有利。適合外儒內法政治制度的華人文化傳統也需要檢討,以符合現今的民主社會。從中國各朝代的實踐就可知道中國的文化傳統其實有很大的弊病。面對不公義的制度或文化,華人思考的不是如何改變這樣的制度,反而是如何自私地利用這樣的制度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特權。也因此中國的文化傳統實踐到最後,往往會出現不重視公平正義,階級撕裂的社會。各朝代末期幾乎都有出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貧富差距現象,對於儒學的過度重視,以及經濟學的不理解,也導致各朝代末期常常出現經濟崩潰或通貨膨脹的狀況。經過了數千年的實踐,外儒內法的專制政治可說不是長治久安的一條路。

近年來台灣人和中國人的接觸逐漸頻繁。由於消費方式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導致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的接觸觀感逐漸出現階級區分(註26)。許多台灣人總認為自己的素養比中國人好,因而在言談舉止中往往會露出對中國人行為的嫌惡及輕視。但事實上,台灣今天之所以不是中國,最大的原因反而可能是由於台灣比中國多了約二十年的民主政治經驗,因而在公民價值觀上較有觀念,表現也較為良好,而不是因為台灣真的比中國多保留了文化傳統。和中國社會相較,正是許多人眼中的「台灣亂象」造就了公民素養更為成熟的台灣社會,也保障了更多台灣弱勢族群的權益。

許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台灣已經相當民主化,且由於台灣思想自由的關係,儒家思想如今已不是主流價值。但事實上,綜觀台灣多數人民的行為,依然可以知道儒家的思維仍無處不在,就連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也不例外。《論語》子路篇有一篇樊遲請學稼,如下: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註27)馬英九,就是好禮、好義、好信又不懂稼的君子呀!

這樣的惡性循環到今天依然持續著。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對政治都十分冷漠。兩邊的中產階級,往往佔有了社會上多數的資源,口中喊著倫理道德,卻對生活困苦的人們不聞不問,對社會的不公不義充耳不聞。如果弱勢族群因為受不了壓榨而抗議,走上街頭,就成了暴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想方設法爭奪更多資源,成為中產階級心目中的第一要務;但事實上,是中產階級不曾想過,也不想花時間動腦去尋求公平正義的雙贏。面對類似低薪資的弱勢族群議題,這些中產階級思考的不是社會結構問題,或是自己應負擔的責任,反而指責弱勢族群努力不足(註28)。一如歷史社會學者姚人多(註29)所說,「我們的中產階級在知識上是極為貧血的,貧血到認為論述如果是以理性的形式呈現出來,那麼論述的內容便是理性的。」這類似是而非的「理性說法」,(註30)以及對政治和社會的冷漠,導致台灣的民主政治產生危機,也讓中國政壇上的政治人物能肆無忌憚的說出「中國人民素質低落,不能推行民主」的話。

《知識份子論》(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一書的作者薩依德(Edward Waefie Said,註31)說,「知識分子不是專業人,為了奉承、討好及有缺憾的權力而喪失天性;而是具有另類的、更有原則立場的知識分子,使得他們事實上能對權勢說真話。」而「不願意顯得太過政治化、害怕看來具有爭議性、需要老闆或權威人物的允許」是為「知識份子的腐化」。(註32)。因此,在中國文化傳統底下,難能出現具有良知的知識份子。對於大眾來說,「社會責任」更是一個陌生的辭彙。根據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於 2008 年所做的調查,中國和台灣的華人社會普遍都認為民主的重要特色是可以維持生活所需,而非所擁有的權利或是該負擔的責任(圖2,註33)。

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可以借鑑台灣經驗。台灣經過了十數年的民主政治,已逐漸出現了反省的聲音,也開始出現所謂的 NGO 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註34)長期關心社會公義問題。從台灣經驗看來,只要先推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公民社會自然就會逐步出現。在民主制度下,台灣人逐漸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需要學習尊重不同意見;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的培養出了公民意識(註35)。只是社會上文化傳統的力量依然十分強大,因此若可以在教育制度上推行如PISA 這種以終生學習為目的的考試方式(註36),或以 Open data活動幫助政府更加透明(註37),降低公民的門檻,都可以加速公民社會的轉變。只是從制度上來變革所影響到的既得利益族群過於廣大,可能會造成各種窒礙難行的狀況,因而難以推行。或許從個人先行著手,也是一種方法。

從個人來說,可以先從認識華人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步一步地重拾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在《見樹又見林》一書中提到,「我們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麼擁有自由意志,當我們做出一種選擇或判斷時,背後有著身處的社會體制、價值語言、文化符號帶給我們的制約,我們甚至常常被迫做出那樣的選擇,即使我們誤以為自己是在自由的選擇。」(註38)事實上,筆者認為,華人的文化傳統,正是讓華人社會的大眾在「誤以為自己是自由的選擇」的同時,卻選擇了作為一個懦弱的臣民,而不知道還有「為公義發聲」的公民存在,沒有想過責任及問題點可能就出在自己身上。一方面把問題外部化為自己卸責,另一方面卻又不斷地用各種「台灣之光」、「中國之光」來自我安慰。整個華人社會就在這種氣氛下越來越自戀、越來越自我中心。柏楊所說:「中國人的醜陋,在於不知道自己的醜陋」(註39),原因即在於此。

筆者僅是業餘社會評論者,但在近幾年來的論戰中發現:目前為止台灣和中國的許多檢討多僅針對社會現象,鮮少有人對真正的核心觀念進行批判,也少有嘗試分析問題的根源所在的文章。因此筆者選擇撰寫這篇文章,試圖引導大眾將視線重新放到華人文化傳統及每個華人自己的價值觀上,期能引起拋磚引玉的效果。本篇文章若有不足之處,也歡迎各位給予批評指教。筆者相信,了解、檢討華人的民族價值觀,重拾每個華人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是解決台灣和中國長期社會問題的解藥。(全文完)

● 註26:階級不同不相為謀:大陸台灣人社會融入狀況之研究:http://www2.scu.edu.tw/politics/journal/doc/j302/3.pdf

● 註27:樊遲請學稼:http://ctext.org/analects/zi-lu/zh#n1409

● 註28:「22K」的錯置──談Mr. Jamie「偽議題」一文:http://waynehphilos.wordpress.com/2013/01/17/「22k」的錯置/

● 註29:姚人多:http://zh.wikipedia.org/zh-tw/姚人多

● 註30:總評陳文茜現象: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Yao/Yao_00/0014.htm

● 註31:愛德華·薩伊德:http://zh.wikipedia.org/zh-tw/爱德华·萨义德

● 註32:偽理性人:http://geosheep.pixnet.net/blog/post/47523262

● 註33:【研究】東亞各國人民對『民主』的認知為何?: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2440234150694

● 註34:非政府組織:http://zh.wikipedia.org/zh-tw/非政府组织

● 註35:台灣民眾公民意識的變化:2008 年政權二次輸替前後的比較分析:http://www.rchss.sinica.edu.tw/publication/ebook/journal/22-02-2010/cc0623.pdf

● 註36:PISA in Taiwan:http://pisa.nutn.edu.tw/sample_tw.htm

● 註37:Open Data-來自資訊界的社會運動:http://billy3321.blogspot.com/2012/12/opendatasocialmovementfromit.html

● 註38:社會學的入門經典:「見樹又見林」:https://plus.google.com/+esorhuang/posts/A6YQ9uGZkiG

● 註39:醜陋的中國人:http://www.geocities.co.jp/WallStreet-Stock/5523/uchinese.html

● 註40:本文線上發佈網址為:http://goo.gl/K5b0E,感謝林樹樹協助製作圖片。

 

想想論壇一歲了!
八月十日(六)下午,誠摯邀請您來與我們一同慶祝、交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05089979523110/
專欄作者讀者見面會|張睿銓〈囡仔〉募資感恩之旅首站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