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電腦科學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會員。
民進黨重返執政之路在2012年功敗垂成,候選人蔡英文感性的的敗選演說以「最後一哩路」感動了無數國人。一年多來民進黨上下無不苦思如何鋪平這最後一哩路,智庫策士紛紛獻計,但無論統獨,幾乎千篇一律認為這最後一哩路就在兩岸政策。於是統獨以民進黨的兩岸政策進行拔河比賽,從「一邊一國」到「一國兩制」,都是統獨光譜上各自認為理所當然的兩岸政策,一時之間民進黨好像失去繼續模糊的空間,而勝選的馬總統更是樂於以此來合理化他連任成功的原因,但這個說法禁得起檢驗嗎?
一年多來民進黨黨內的中國政策仍然意見紛亂,從中國事務部的設立,到所謂的「華山會議」,一波三折,一人一把號,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蘇貞昌主席自然不願冒然定調引來反彈。就以啟動民共對話而言,或許謝長廷的做法更有可看,但在此先不做論述。
至於蔡英文方面,她延續競選期間的「台灣共識」,希望以「人權共識」來補強。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共政權的本質不易改變,人權議題只會增加與中國官方對話的摩擦,更別說以此成為兩岸的共識。也就是說,「人權共識」對內要成為台灣共識並不困難,但對外基本上只是道德宣示,不可能是民共接觸的契機。綠營與中國必須有共識在先,確立了穩固的對話平台之後,人權議題才有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否則本末倒置,必定徒勞無功。
因此,選後蔡英文固然對時政保持高度的敏銳,卻遲遲未提出兩岸政策的新思維。儘管如此,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敗選以來蔡英文民調一路攀升,成為台灣最受信任的政治人物,也被認為是最有能力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領導者,別說墊底的馬總統,連第二名都難望其項背。雖說民調與競選的實際廝殺有很大的差異,沒有執政包袱的蔡英文也容易得到較好的印象分數,但如此的差距仍有不容忽視的實證意義。
這個持續的小英現象正是弔詭之處,它否定了最後這一哩路就是兩岸政策的迷思,因為在理論上,蔡英文尚未突破敗選的關鍵因素─兩岸政策;但實證上,民眾似乎不必等到小英完成一個宏偉的兩岸論述,就已把支持轉向給她。
這裡我們看到菁英思考與民眾的落差,而菁英的盲點在於他們不願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民眾的集體智慧其實是超越他們在象牙塔裡的論述的,而兩岸政策正是一個被國共菁英設定且無限放大的議題。不幸的是,民進黨菁英似乎也掉入這個陷阱,忘了民眾越是面對一個失能的政府,他們的煩惱就越近,而兩岸議題就離他們越遠。如果兩岸政策真是關鍵,那麼馬政府在加速陷入一中框架的同時,民調何以低迷至此?如果經濟不是台灣人關心的最大焦點,那麼郝明義何必氣急敗壞地跳出來大罵《兩岸服貿協議》?套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二十年前的競選口號:問題在經濟,笨蛋!
其實馬總統施政或許無能,搞權謀卻一點都不笨,他的競選策略也是以經濟發展來合理化他的兩岸政策,而少提充滿菁英思維的國族認同,最後更不惜發動台商如王雪紅背書,粗糙但有效。但選後的發展,早就證明以經濟幻想為基礎的兩岸關係已無以為繼,中國的讓利圖窮匕見,惡果將至。馬總統深知,如想在兩岸議題上繼續得分,勢必得編織一個新的政治幻想,來取代已經破滅的經濟幻想,而第一步就是說服民眾相信,民進黨必須加入由中國做莊的賭局,由中國來分配籌碼。有趣的是,民眾未必相信這套邏輯,但民進黨與其菁英卻蠢蠢欲動。
不可否認,中國因素的確讓我國的國際處境充滿憂慮,但過猶不及,這個憂慮不該成為菁英的盲點,忽略必須優先處理的國內事務。如果民進黨不再自我定位為意識形態掛帥的運動型政黨,那就必須回到民主國家最基本的理念,民眾關心的是每天要面對的食衣住行育樂,民眾憤怒的是政府無能、人民無權、貪官汙吏橫行、司法不公、分配不均、議事不彰、黨政不分等等,這一籮筐的問題,哪個和兩岸有關?更具體的講,老無所終(年金問題),壯無所用(失業問題),幼無所長(教育問題),鰥寡孤獨廢疾者皆無所養(社會問題、健保問題),就算民進黨認了一中,這些問題就解決了嗎?
正如馬總統一心想要「歷史定位」,民進黨菁英也不願去思考這些「小」事情,總要把自己投射在所謂的歷史轉捩點上,整天想千秋大業,造成民進黨捨近求遠,不以解決國內事務為優先,卻絞盡腦汁要去解開這道無解的兩岸魔咒,不但白費力氣,還徒增黨內紛爭。但民主政治負責的對像從來不是歷史,而是人民,何況外交本來就是內政的延伸。如果民進黨不滿意馬總統的兩岸政策,不必去怪他的意識形態,先怪國內沒有一套憲政機制來牽制他暴衝獨斷的兩岸政策。否則捨本逐末,可能走了個極統的,卻來個極獨的,而我們只能任憑他們在這麼一個有權無責,還無法罷免超極穩固的總統制下胡搞,這個國家如何正常?
醒醒吧,菁英們!問題在內政,那才是最後一哩路要走的。
想想論壇一歲了!
八月十日(六)下午,誠摯邀請您來與我們一同慶祝、交流。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05089979523110/
專欄作者讀者見面會|張睿銓〈囡仔〉募資感恩之旅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