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事件的元兇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看到苗栗大埔事件總是讓人痛心。先別說如你和我的一般人,突然變成全民公敵又失去了住家,但是執政者的態度更是令人大呼不可思議。先說要「貫徹公權力」,好像公權力是他賺來的東西(應該是人民暫時借給他的吧),然後居然趁居民出門去陳情的時候突襲拆屋,還大言不慚的說是天賜良機,甚至拆了房子還要無家可歸的老百姓賠償政府拆屋的錢!台灣公民社會不群起譴責,也沒有做公民社會的資格了。

但在這一連串喪盡天良的土匪行為後面,還有許多更根深的結構性問題。結構性問題之一,就是引發所有最近家破人亡的元兇:大都會模式的都更與發展。

筆者於2012年直轄市升格的時候,就投書蘋果日報希望台灣社會了解,全台灣一窩蜂追求大都會發展模式,會造成難以負擔的成本。不管以混亂的地方自治制度的角度來看,或是以經濟,人文,居家環境的角度來看,甚至以基本人民權利的角度來看,以人口為基準放任各縣市拼升格的現狀是完全無法繼續下去的。

針對大埔事件,看看苗栗縣的「二十一項施政旗艦計畫」。縣長劉政鴻面對工業土地過剩的質疑表示,「例如某家食品大廠急需五萬坪土地,有兩家外國廠商有意來苗栗投資,都面臨土地不夠的難題,縣府只有規劃面積充足且設施完善的工業園區,產業投資才會源源不絕,就業機會及稅收增加了,苗栗縣才有明天。」為了增加就業機會與稅收,「銅鑼科技園區、三義農林工商綜合區、遠雄醫療健康生活園區、通霄烏眉產業園區、通霄工業區、崎頂科技園區、西湖鄉四湖工業區、飛彈營工業區等,縣府都正在推動中。」

注意,增加就業機會與稅收,主要還是非得靠人口增長,而苗栗縣執政者的作法,完全炮製中國或印度的發展模式:政府剝奪人民的財產,把收刮來的土地圈給大企業。換句話說,政府以公權力拿小百姓的東西,送給大老闆。

筆者四年前的呼籲:「大都會需要大量人口與土地,但把都市高密度的發展模式無限擴張,卻會摧毀鄉村的文化資產,破壞生態平衡。更嚴重的是,大都會模式擴散,會讓既有的強勢團體如財團、建商、富人們繼續得利,而讓弱勢團體繼續被壓榨。三鶯部落、樂生,以及數十年前康樂社區的居民承擔了都市發展成本,可是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大都會是傳統製造出口模式的遺留物。作為世界代工,就是要土地與人力。要與其他代工經濟競爭,就是要擴張規模,集中管理。但是,台灣已無法以傳統的製造出口模式跟中國或是印度等競爭。」

現在加上士林文林苑,華光社區,苗栗大埔,還有更多大眾還沒看到的地方,照著完全一模一樣的劇本,上演了一次又一次代工經濟以發展的名義剝奪了弱者的所有,以多數朦朧的支持,施予少數尖銳的痛苦,這樣的戲碼。

台灣的我們,可以適可而止了。

堂堂一個五六十萬人的父母官,居然跟區區幾棟老房子過不去好幾年,為了什麼?就為了繼續蹈著上世紀的覆轍?也難怪,台灣的執政者也只有這樣的度量跟高度罷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