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熱門文章
書評書介
橋田壽賀子
9月 19,2018
《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孤獨死」友人的警惕
現年93歲的橋田壽賀子,可以說是台灣人最熟知的日本電視劇編劇,執筆超過50年的她,曾寫出《阿信》、《鄰居的草坪》、《冷暖人間》等膾炙人口的名作,不過,這位大名鼎鼎的編劇卻在2013年宣布自己打算引退,積極展開她的「終活計畫」,2016年更寫作一文「我想安樂死」,引起日本對安樂死的熱議,2017年她出版《請讓我安詳、快樂的死》一書,以個人生命經驗、哲學思考、人權角度,...
文化研究
吳尚書
10 月 03,2018
【南洋想想】南洋的印度電影:寇萊塢(Kollywood)
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寶萊塢(Bollywood)就是印度電影的代名詞,但是這個概念過於簡化印度的電影產業。基於各地域分歧的語言與文化,印度的電影產業其實可以按照主要語言族群加以分別,最大的寶萊塢是印地語(Hindi),第二大則是使用塔米爾語(Tamil)的電影產業,加上其他如孟加拉語(Bengali)、古加拉特語(Gujarati)與泰盧固語(Telugu)等,總共有十幾個集團。...
社會安全
江昺崙
10 月 17,2018
【半線想想】逐漸浮現的地方危機
彰化的城鄉差距危機 行政院宣布2019年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近年來坊間也出現許多相關書籍。特別是面臨嚴重少子化與城鄉差距的鄰國日本,對於即將面臨的「地方消滅」現象特別戒慎恐懼,因此在2015年就將地方創生訂為國家方針,傾全力要弭平地方與都會圈的發展差距。 但在台灣要怎麼實行呢?特別是位於大台中都會圈周圍的彰化縣,先前提過本縣人口為六都之外第一大縣,...
張肇烜
10 月 23,2018
【人心人術】「我以台灣人為榮!」在最困難的時刻 台灣人更團結
普悠瑪(Puyuma)是卑南語「團結」的意思,在最困難的時刻,台灣人更團結,台灣社會團結起來,盡自己所能,想盡各種方法幫忙,盡一切的力量,來幫助受到影響的家庭,祈願傷者早日康復,罹難者安息! 普悠瑪列車(Puyuma)的名稱源自卑南語,是「集合團結」的意思。 普悠瑪列車翻覆造成嚴重死傷,在最困難的時刻,台灣人也恰如「普悠瑪」原意,台灣社會更加的團結!...
吳尚書
11 月 14,2018
【南洋想想】告別零戰:菲律賓的戰鬥機掙扎
「零戰」(Zero Fighter)原指日本傳奇的零式戰鬥機,但是這個詞也是菲律賓自2002年至2015年遭到揶揄的用詞。上個月菲律賓國防部公布研究結果,建議採購瑞典紳寶(Saab)公司的JAS-39獅鷲(Gripen),使得該國重建制空權的計畫又邁進一步。菲國空軍曾經是東南亞第一,卻一度淪落到沒有戰鬥機的田地。本文將回顧此曲折的歷程。 菲律賓空軍的起源可以追塑到美國殖民時期。...
文化研究
邱振瑞
12 月 09,2018
【日晷之南】京都大阪舊書店側記
今日,我給自己放了讀書假,沒有半點寫作的成果,只享受著閱讀世界的暢快。《日本語の作法》這本舊書,是我此次巡訪京都古舊書店意外購得的。當時,它就置放在書店樓下尚未標價的書堆中。那裡共有四堆書籍,我不怕麻煩,逐一看過書目,找出我中意的書籍,總共挑選了三冊,這是其中的一冊。 我上樓請來老闆探問,樓下的舊書沒有標價可否出售?下樓後,他依我指示鬆開了書堆的綁繩,向我確認需要的書籍。待我確認後...
歷史書寫
陳智豪
12 月 12,2018
「歷史都是真的嗎?」台灣當下的價值危機
一位友人的疑問 三個月前,我曾經在朋友的聚會中被一位已在社會上打滾多年的朋友問道:「你們歷史學所研究的那些歷史都是真的嗎?」原本我只是以一位歷史學專業人士的角度去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在以誠實為基本的學術倫理下,歷史只有詮釋觀點的問題,而沒有真假的問題。然而,接下來的一個禮拜裡,這個問題卻使我深深陷入了更深層、更廣泛的有關社會知識與價值問題。...
書評書介
,
歷史書寫
蔡錦堂
12 月 20,2018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美國駐臺北領事夫人愛麗絲的臺灣見聞錄
愛麗絲與美國駐臺北領事丈夫馬克斯.柯潔索夫 搭乘日本橫濱市的根岸線地方鐵道,在山手驛下車後,走上出口左前方的斜坡,就可以看到寫著「橫濱市根岸外國人墓地」的指標。位於橫濱仲尾台小山岡的這個外國人墳墓區,埋葬著從一八六○年代橫濱開港以來,因疫病等而命喪日本的許多外籍人士,其中也包括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關東大地震時死於橫濱的、當時美國駐橫濱總領事代理馬克斯.大衛.柯潔索夫(Max David...
素樸勛
1 月 06,2019
【電影與歷史】《兒子的大玩偶》阿吉35年後的復仇
蘋果咬一口 2001年5月31日台灣壹週刊創刊,兩年後台灣蘋果日報發行,創辦人黎智英改變了台灣媒體生態,這段過程被導演李惠仁拍成紀錄片 《蘋果的滋味》,而另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故事,也跟報紙有關。 1983年8月10日聯合報楊士淇全版報導了「削蘋果事件」,這個事件是台灣新電影史上重要的事件。緣起於《兒子的大玩偶》電影中的第三段「蘋果的滋味」。...
歷史書寫
馬非白
1 月 27,2019
【被遺忘的歷史】蠻橫亂搞的佔領者
坦白說,日軍在1945年戰敗後,不少台灣知識份子的確「喜迎」「祖國」中華民國來接收台灣,但越來越多的失望,最終引爆了二二八事件。一九四六年的二月十日,分別在高雄、嘉義發生了三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件,卻暴露了當時中國國民黨政權腐敗、可惡的冰山一角,由於當年類似事件不斷在台灣各地發生,也因而種下了二二八事變一發不可收拾的遠因。 第一樁:一群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的軍人約十多人,...
‹
…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