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
王敏玲
7 月 31,2016
不能拿我們的性命去換錢!
「吳敦義作市長的時候跟我們講,你們這裡都沒有公園,我來幫你們做一個。結果你們在我們海邊一直填東西,填完了以後現在說要蓋工廠。我七十幾歲了,以前很多人跑來我們這邊看夕陽,你們知道嗎?你們不能拿我們的性命去換錢!」 這是2016年7月25日下午高雄大林蒲的居民李老先生在環保署南星自由貿易港區第二期範疇界定會議中,激動地拿著麥克風以閩南語跟主席李育明、...
書評書介
黃震南、壯兔
7 月 28,2016
【書摘】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作者:黃震南 繪者:壯兔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6/08/0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2013 作者說 這不是一本關於臺灣史的教科書──這樣說可能比較好 這當然不是一本臺灣史的教科書。我甚至不希望這本書在書店裡被塞到「史普」這一區。(等等,不然要放在哪?食譜區嗎?)準確地說,...
歷史書寫
涂書瑋
7 月 28,2016
黃昏時分我的天空裡──寫給L,與我們的「阿扁」年代
L,2016年初美麗島的政治時空再度染回了草原般的綠色,我因勝利的喜悅而怔忡於蔡英文「謙卑」的當選感言之時,我霎時想起了妳,與那個屬於我們已逝的青春,妳在哪裡?我仍記得那炙熱又騷亂的夜晚,競選總部台下的群眾克制、按捺如工作中的蟻群,而夜光卻張狂如豹,我想起了我們彼此相識與交換詩句的那些個夜晚。十多年了,此時此刻,你仍在月光下康河餘波輝映的劍橋,或是已然回到這個騷動不安的海島,...
環境經濟
鄭國生
7 月 27,2016
打工度假後不想回家,有這麼容易?澳洲入境資料所揭露的真相
自從紐澳兩國於2004年與我國簽訂並施行打工度假協議(working holiday program)之後,台灣當代青年的「大打工時代」就正式開始,由於其低門檻與多重效益(長期居留、高時薪、語言學習等),讓許多台灣青年前仆後繼,戮力要加入這個21世紀的淘金/鍍金夢。 每個旅途結束後回到台灣的人,都會遭遇到大量地反文化衝擊(counter-cultural shock),包括台灣的低薪資、...
休閒育樂
陳怡秀
7 月 27,2016
【日本想想】搶救業績大作戰 ──便利商店的鰻魚之日
六七個人擠在狹窄的事務所中,負責主持會議的準店長三瀨先生一臉嚴肅,如臨大敵。一片沈默中,三瀨先生看向打工的高中男生,「雨宮君,你的目標是誰?」戴著眼鏡的雨宮君思忖了一陣,「應該,還是先從爸媽下手吧?」三瀨先生讚許地點了點頭,指示大家也要向雨宮君看齊。這是一場計劃著如何出賣至親好友、毫無仁義可言的作戰計畫,目的是為了要在便利商店中,賣出更多更多的鰻魚便當。 日本有一個節日叫做「...
音樂藝術
張肇烜
7 月 26,2016
【人心人術】我畫的花不會謝!台灣畫荷大師:張杰
「荷代表了我,我就是荷。」 ──張杰 台灣畫荷大師張杰先生日前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95歲。張杰的人生態度充滿正面,一生創作題材眾多,但是最出名的就是荷花,他曾說:「荷代表了我,我就是荷。」 張杰(1921-2016)出生於上海,畢業於江蘇正則藝專,擅長書法和繪畫,特別是水彩和水墨畫。畢業後,他跨海來到台灣,到中學擔任美術老師。 張杰曾任教於彰化高中、...
電影戲劇
張雅晴
7 月 26,2016
從NHK晨間劇看雜誌生活手帖與其背後的庶民之旗
近來NHK的晨間劇「とと姉ちゃん(編者按:台灣譯為「大姐當家」)」大受好評,作為故事原型的雜誌「暮しの手帖」(譯:生活手帖)作為引領日本戰後新生活型態的重要指標,在發行超過60年後再次受到注目,社長大橋鎮子和初代編輯長花森安治的相關書籍也被擺放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究竟「生活手帖」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 1948年,生活手帖發行了創刊號,抓住戰後物資缺乏卻仍期盼「時尚」的女性們的需求,...
書評書介
陳怡宏
7 月 25,2016
【書介】不只是推理小說的《憤怒的菩薩》
游擊文化推出的陳舜臣「大時代三部曲」,第一部是陳舜臣的自傳體小說《青雲之軸》,講述主角在戰爭結束前的青春與認同問題。第二部則是這裡要介紹的《憤怒的菩薩》,講述的則是以殺人事件為主題的推理小說,講述戰爭結束後的臺灣政治社會變化,可視為影響戰後臺灣歷史甚鉅的228事件「前史」。 看了第一部跟第二部後,有許多未能解答的疑慮,在第三部作家本人在大病之後所寫的自傳《半路上》中,都能獲得解答,...
音樂藝術
陳怡秀
7 月 25,2016
【日本想想】攝影學校教我的第五堂課:學會「愛情」與「貪欲」
「有一個說法,是專業跟素人之間,有著8000小時的差距,假設你是兩年制的學生,一年365天,兩年730天,等於你每天都要花10小時去拍照,才能成為專業。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畢業之後,你還有好長好長的路要走。你怎麼能不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呢?」 這是開學式的那天,校長致辭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到底得要多麼熱愛一種事物,才會對它投注8000小時的心力而不墜呢?我並非沒有猶豫,...
全球脈動
梅格
7 月 24,2016
【荷事生非】殺出血路──東尼先生的寂寞巧克力
說到巧克力,你會聯想到什麼?奢侈的?甜膩的?情人節主打?旅遊伴手禮?也許你會想起一些特定品牌,或者又立刻閃過什麼知名店家,但基本上所有巧克力的行銷,就如同鑽飾,都可以用「愛」來總括,巧克力儼然承接所有那些關於愛的論述,以愛之名我們購買巧克力,寵愛自己、情人、家人、朋友。但就一如電影《血鑽石》裡頭那樣怵目驚心的荒謬真實,巧克力一直到商品製成之前的那段血淚,你知道嗎?如果知道,你會在乎嗎...
‹
…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