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No name熱門
史努比
4 月 11,2016
【開往台灣的慢船】Flawsome的政治學問
我們都知道自己不完美,卻追求完美,而且愚蠢的希望別人完美;這裡的「別人」可以填進任何人,包括另一半、父母、子女、主管或政治人物。另一方面,現代人卻也更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完美,就像一場力拚之後輸掉的比賽,卻可以是「完美的球賽」一樣。 英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解釋這個看來有些矛盾和衝突的觀念。許多報導指出,超級名模泰拉班克斯(Tyra Banks)在2012年發明了「...
全球脈動
劉大倫
4 月 10,2016
速寫倫敦住房危機
倫敦房價在2012年到2014年間,上漲了29%,租金上漲了6%。同期,在英國的其他地區,房價平均上漲9%(CityMetric資料)。筆者一位就讀北英格蘭地區大學的朋友抱怨,宿舍租金年年上漲6%,2012到2014三年間漲幅高達18%。 飛漲的房價,引發民間組織,社運人士及學界諸多討論 (部分討論參見〈「8年20萬戶」,可以保障居住正義嗎〉 )。研究及相關報導直指,攀升的失業率及房價,...
教育文化
林柏寬
4 月 10,2016
偏鄉混齡教學,見樹不見林!
有一批致力於偏鄉教育的教授學者,針對偏鄉學校人數過少產生的廢校與否與同一年級學生學習冷清等議題,疾呼小校不必廢,轉型即可,將小校組織扁平化,減少無謂的公文與評鑑,並進行「混齡教學」。並以長期施行混齡教學的奧地利為例,認為奧地利小校散佈各地山區,政府對待小校的方式,就是採取混齡教學。一所二、三十人的小校,用一兩個專任老師,就能經營得很好,孩子的學業和人際表現,都不輸給大校學生。...
電影戲劇
邱懋景
4 月 09,2016
《路邊野餐》:電影詩人畢贛的現實爆破術
我想喜愛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觀眾,勢必不容錯過來自中國貴州的凱里小子畢贛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路邊野餐》(KAILI BLUES)。若真要說它是劇情長片呢?嚴格說來,好像又不太算。畢竟它的劇情(真實)需要觀眾的參與,方能完整觀影經驗的意義。這對於觀眾而言,自然有些挑戰。嚴格說來,畢贛比較像是用電影寫詩,寫一種甚至是前人所未曾寫過的電影詩篇。 長鏡頭作為一種「現實主義」 具有苗族血統,...
教育文化
李重志
4 月 09,2016
中小學制服問題
台北市景美女中,一個歷史久遠的學校。在我年幼的時候,詩人蕭蕭出了一本書《太陽神的女兒》,從此景美女中的學生以此自稱。看著一群黃衫客從眼前走過,的確光彩奪目,她們在我心中地位,怎是小綠綠可以比的? 但三十年過去了,景美女中的學生抗議校方服裝儀容挑剔的規定,在西門町街頭,建立了「黃衫學潮─景女不服從」網頁。這當不是第一起中學生反髮服禁的事件。看著網頁大多數的留言,多是批評嘲諷的保守言論,...
教育文化
陳德愉
4 月 09,2016
【內地想想】 偏鄉拚翻轉──馬校長的菁英計劃
今年4月,教育部在台北市華山文創特區舉辦了「偏鄉教育,教育創新」展覽,宣傳部長吳思華推動偏鄉教育的成果。他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偏鄉教育的重要性:「這是正義的一種展現。」 教育部花錢來台北市辦「偏鄉教育成果展」到底意義何在?引發諸多議論,偏鄉教育是教育正義的展現,卻是大家的共識。準總統蔡英文多年來一直贊助東石偏鄉兒童課輔班,甚至公開感謝所有「為這些孩子做了一點事的人」。 「偏鄉...
文化研究
林湘怡
4 月 08,2016
鬼島的意涵:論台灣集體自我貶抑的現象
「鬼島」是網路社群對台灣的新興貶義詞。如果我們細細思考鬼島一詞出現的場域,不外乎當一事件促發民眾對政府或社會現狀的不滿(危樓倒塌或法院判決不公),鬼島一詞成為民眾對於社會現況無可奈何的抗議。以鬼島一詞當做開場白,本文將綜合探討台灣民眾對內團體──台灣人這個集體概念──的貶抑現象,以及此現象對台灣社會潛在的負面影響。 首先談談這篇文章的緣起。作家楊照在其臉書對於王建民重返大聯盟有了如此評論...
音樂藝術
張肇烜
4 月 08,2016
【人心人術】 台灣第一代傳奇畫家:陳植棋
「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才是永遠。」 ──陳植棋 陳植棋(1906-1931)這個充滿傳奇的名字,你或許很少聽過;但是在台灣近代歷史與美術中,卻是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 出生在台北汐止農家的陳植棋,從小就很有領袖魅力,是出名的孩子王。聰明的他學業表現也很傑出,1921年以第一名成績從南港公學校畢業,考上台北師範學校。 師範學校的學風非常保守,...
4 月 07,2016
方天賜
作者為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前台灣駐印度外交官及印度觀察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訪問學者。
全球脈動
陳怡秀
4 月 07,2016
【日本想想】 跟流行賞櫻花?自拍之餘你可以更懂得日本文化
春日到來,花飄落、櫻吹雪的場景在日本的各個角落夢幻展開,日本人抓緊每個假日、每次空檔,鋪開野餐墊,和家人、好友、同事們坐在櫻花樹下賞花、吃喝、談笑,一同融進這片粉色景致中,那是日本春季最自然的假日風情。而透賞櫻花這件事其實濃縮了許多日本文化──比如自然崇拜、對季節變換的敏感、享樂主義,也透露出一些職場文化。 日本人有一顆萬物崇拜之心,無論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木、花草、甚至是製造出來的物品,...
‹
…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