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恐怖攻擊
全球脈動
格瓦推
1 月 14,2015
為何我們都是查理?
壹、前言 法國左派嘲諷刊物《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巴黎編輯部於1月7日遭恐怖分子屠殺,遇難者包括記者、警察、週報專欄作家、經濟學者與一群漫畫家。 對法國社會而言,這場殺戮是向共和國精神宣戰,「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的風潮,堅定有力地彰顯法國人對言論自由的捍衛。與此同時,「愛比恨的力量更大(L’amour plus fort que la...
全球脈動
李奧納多卡布奇諾
1 月 14,2015
我們如何能是查理
《查理週報》遇襲事件,在開槍者死於槍下暫時畫下句點。被殺的漫畫家、被殺的警察、被殺的人質與被殺的槍手都已無法說話。「不要笑,不要哭,不要憤怒,只要理解」,斯賓諾莎的話如今聽來特別難受,因為查理生前要我們笑,而剩下的我們都難以做到。 但我們畢竟無法不去思考,事發後連日來的討論證明了在台灣的我們關心這件事,問題毋寧是:我們為什麼關心,以及我們如何關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以什麼身分來關心...
mlkj
1 月 10,2015
【時事想想】法國burqa ban面紗禁令的背後
針對查理週刊恐怖攻擊的種種反思中,有一些說法是法國也沒有尊重伊斯蘭教的習俗,比如說在2010年時制訂了一項法律,規定不得在公共場所配戴任何蓋住臉部的紗布或是面罩。公共場所的定義相當廣泛,包含街道、學校、商店、公園、大眾交通工具等。只有一些情況下可以免責,比如說機車騎士、因工作需求,配戴會蓋住臉安全帽的工人,或是在宗教場合的婦女等。 這份禁令雖然沒有明訂對象,...
A Chi Tzeng
1 月 10,2015
【時事想想】我們不只是查理:言論如何自由?
法國「查理週報」 位於巴黎的編輯部在7日遭到恐怖攻擊,造成12人死亡。隨後,哀悼、呼籲和平的活動及輿論四起,在這呼喊「我是查理」的人群裡,有不少人稱這是西方言論自由價值與恐怖分子的對抗。然而,所謂「言論自由」應是我們面對政府時伸張的權利,此處的使用並不完全正確,這裡毋寧說是兩種言論的對抗。 所以,這個論述是有問題的。伸張言論自由跟反對暴力或許有重疊,但不是同一件事。把「言論自由」...
CHIU MEi
1 月 08,2015
【時事想想】巴黎恐攻事件:言論自由至上 讓愛比恨更有力量
1月7日法國時間早上11點,以諷刺漫畫著稱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遭到三名恐怖份子的猛烈攻擊,造成12死亡,四人重擊多人受傷,其中有兩名警察,一位經濟學家馬立斯(Bernard Maris),雜誌社四位漫畫家,含總編查爾布(Charb)47歲、卡畢(Cabu)76歲、沃令司基(Wolinski)80歲、提努(Tignous)57歲,這四位元老級的藝術家皆以追求「自由」...
林琮盛
6 月 21,2014
【中東想想】 當巴勒斯坦隔離牆作為一種觀光財
2002年夏天,一位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在希伯來大學的學生餐廳轟然引爆炸彈,造成近百位學生死傷,死傷者中,包含數位美國年輕人。 自從那場震驚以色列全國的爆炸案後,以色列官方決定對巴勒斯坦採取隔離(segregation)措施,沿著巴勒斯坦地區豎立起8、9公尺高的隔離牆。這道牆至今仍在持續圍繞著猶太屯墾區周圍,不斷擴延、建造中。 對巴勒斯坦人而言,...
林琮盛
3 月 10,2014
【中東想想】惡魔級安檢的以色列機場
馬航失聯班機至今仍無下落。據傳有幾位不名人士,持假冒護照上機,外界因此把矛頭指向恐怖攻擊的可能性。 儘管失聯真相至今尚未有結果。但關於處理恐怖份子假冒登機,「惡魔級安檢」的以色列機場極具經驗。 12年前,首度搭乘以色列航空時,以色列友人曾千交代、萬交代地告誡:「你要有心理準備,那是全世界最嚴格的安檢」。 多嚴格?把祖宗八代審問過一輪,算不算嚴格?當然不算。光安檢時間,就超過3個小時...
陳牧謙
1 月 18,2014
【時事想想】評成功大學王文霞教授的發言:一個歷史學的、伊斯蘭研究的觀點
成功大學歷史系的王文霞教授於校務會議的發言中,將鄭南榕與自殺炸彈客等相比等譬喻,於音檔和逐字稿披露後引起輿論關注。而鄭南榕基金會已對其言論發佈聲明。身為歷史學、伊斯蘭文化研究的學生,王文霞教授的言論從專業的角度而言,並不符合歷史學之價值與伊斯蘭研究之常識:其對於事件脈絡的刻意忽略、錯置,歐洲中心論的心理,加上對於不熟悉的伊斯蘭文化理解有誤,草率地將鄭與自殺炸彈連結指陳,在在令人懷疑其發言時,...
有樂
1 月 17,2014
【時事想想】你的炸彈客,他的聖戰士
下午看到了一則新聞,某大學教授說鄭南榕很像「伊斯蘭的炸彈客」,鄭南榕的故事大家或許聽過,但什麼是「伊斯蘭的炸彈客」呢? 基本上,我們的大學教授,其求學的經歷,除了土博士以外,大概不是留學歐美,就是留學日本,至少我還沒聽過留學阿富汗、伊拉克或是非洲、南美洲的。也因為如此,我們的老師在接受了西方的學術訓練後,有時候也就順便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念,甚至是西方的宗教。所以對他們來說,「中東」(...
寧二
6 月 08,2013
反恐與民主
5月16日,是2003年卡薩布蘭卡恐怖爆炸案發生十周年。10年前那個晚上,14個受到賽萊菲吉哈德主義影響的年輕人肉炸彈在卡薩布蘭卡5個不同地點引爆,3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12個炸彈客當場斃命,另有兩人被制服。那是摩洛哥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就像六四之於中國,卡薩布蘭卡爆炸案令摩洛哥當代史一分為二,一直睥睨阿拉伯世界的摩洛哥,自此從自豪於兼容並蓄文化特點的安全國家一步踏進反恐牢籠...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