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日治時期
歷史書寫
慕容理深
1 月 27,2015
沒有人注意的百年紀念:1915年台灣全島一統格局初成
「理蕃事業到此即為最終良果。永久不忘。」──《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月15日 100年前被視為應該「永久不忘」的大事在今天好像沒什麼人注意。 這件事造就了一個政治地理結構,而若沒有這個結構,2014年11月底的縣市長選舉結果的地圖或許是這樣: 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歷史是眾多變數造成的,畢竟不能以「假如」去推想。這張圖只是為了突顯:...
書評書介
陳鴻圖
7 月 06,2014
河川本該奔流 ──讀《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有感
時序即將進入夏秋的颱風季節,對身處多颱多災的臺灣來說,又要開始擔心土石流、潰堤、淹水、滅村的夢魘,政府每年投入上百億元的治水經費,但「永續治水,永續淹水」的景象似乎不曾減少。何以治水的成效如此不堪?摒除選舉綁樁、工程分贓的陋習外,根本的原因就是堅信人定勝天的開發思維沒有改變。長期對土地資源的開發、掠奪,其結果就是張素玢教授在《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書中所看到的濁水溪,從「母親之河」...
蘇子翔
五月 10,2014
「雙重鑲嵌」──《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的感想
關於今年3月翻譯出版若林正丈教授的大作《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我目前沒有能做「評論」,甚至連回應可能都有點不足。這裡只是基於自己對於臺灣研究的粗淺了解,以及自己研究關心,家族史的經驗來寫一下感想。 若林的雙重觀點在國際層次上,探討了深刻影響台灣歷史的三帝國──古典世界的清帝國、近代殖民帝國的日本、「非正式帝國」的美國;很可惜,若林沒有提到荷、西的影響...
吳易澄
4 月 26,2014
大時代裡的自由之歌──談「夾腳拖劇團」新劇《阿媽的雜細車》
甫完成台灣民主景點踏查,推出書籍《自由背包客: 台灣民主景點小旅行》的易蓁,這次與她的劇團夥伴一起籌畫舞台劇「阿媽的雜細車」,即將在五月登場。這齣描述在日治時期發生的愛情故事,在台灣民主如此動盪之際,即三一八學運正夯時推上舞台,不免有著某種「共時性」的想像。幾個世紀以來台灣不斷地抵抗各種形式的壓迫,這些形式以國族的、政治的、經濟的面貌交替出現,實則相互纏繞。 「...
蔡曉林
3 月 14,2014
【想想看電影】那是最惡劣的年代,還是最美好的年代?──初探從《賽德克巴萊》到《KANO》中的殖民反思
近期課綱微調的議題炒得轟轟烈烈,在尚未上映前,以日治時期為背景的國片《KANO》也被熱烈地討論。有人從預告片中質疑本片是否過於親日媚日,把被殖民的一九三零年代再現得過於美好,也不少人將本片與導演馬志翔、監製魏德聖的另一部日治時期歷史電影作品《賽德克巴萊》相互比較其中的殖民歷史,尤其是片中如何再現日治時期的形象,更是觀眾關注的焦點。 首先,《賽德克巴萊》...
書評書介
翁稷安
3 月 02,2014
【書評書介】看KANO 讀「國球」誕生前記
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粉絲專頁) 作者:謝仕淵 出版社: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出版日:2012/12/1 在臺灣,每個人和棒球之間,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回憶。可能是某次親赴球場或在電視機前的嘶聲吶喊,是某場勝利或敗北之後的眼淚...
莊佳穎
2 月 11,2014
致「自由」── 1920年與2014年的台灣,和電影〈大稻埕〉
「自由」,是理解電影〈大稻埕〉的關鍵字。 做為一部票房極佳的賀歲片,很顯然,〈大稻埕〉不是要拍給歷史學者、文史工作者、 文青、鄉民來看的。也因此,這篇關於電影〈大稻埕〉的小文,不會是一篇糾正電影文本裡的歷史細節、或辯證影片中相關文學藝術作品應該如何被細緻處理、或檢討「穿越時空」邏輯是否夠說服人心的文本分析或史學研討論文(以上議題請讀者參照已經發表的電影〈大稻埕〉各精彩評論)。相對的,我想從...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