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政策想想
政黨政治
全面真軍
7 月 22,2014
新時代青年地方參政之想像──突破陞官圖文化的契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叫做「陞官圖」的中國傳統選格博戲?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從「白丁」開始,選擇各種不同的出身開始遊戲,玩家依序擲骰比色,以定進退黜陟,並透過遊戲中的各種獎懲步步高升,至封侯拜相為止方分出勝負。這個遊戲深刻地傳達了華人根深蒂柢固「白首為功名」的政治想像。直至今日,若學子選擇就讀政治相關科系或社會新鮮人選擇從事政治工作(助理、黨工),都經常會被問到「甚麼時候出來選舉?」、「...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7 月 22,2014
【我看台語片】《行動代號:孫中山》的留戀與暗傷
目前正上映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易智言導演甫因本片獲頒2014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得獎評語是「將台灣國族與經濟的沉重議題,進行殘酷卻不失幽默的深度剖析,成功編寫出一則荒謬的青春寓言。」 (圖片來源:《行動代號:孫中山》粉絲專頁) 從國族認同與文化自覺的主體論述脈絡來看,新世紀台灣電影復甦主要建立在兩個傳統上,一個是「新台語片大傳統...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主權兩岸
文捷
7 月 22,2014
正視大中國對台灣的言語歧視問題
「鬼島、歹丸、台客、台巴子、暴民、學匪、吱吱、台猴、畜生⋯⋯」曾幾何時,自台灣言論解嚴與民主化以來,不論在媒體、網路空間或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或多或少都能聽到或看到部分台灣人以上述帶有歧視、羞辱、貶抑,以及帶有自我感覺相對優越性的詞彙,用來對感覺非我族類、但同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民眾,進行彷彿上對下式的歧視性論述。 雖然一直以來不論從教學場域到主流論述,...
文化研究
,
主權兩岸
Mattel
7 月 21,2014
【島嶼邊緣】「只能中國、只許統一」的非天然成分
太陽花學運中,我們看到學生們勇於表達支持台獨的立場;歷年來包含媒體與政大選研中心的相關民調也顯示,自認台灣人以及支持獨立的人也是屢創新高,尤其年輕人最為顯著。不過,台灣人認同、獨立主張總是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以及一些輿論聲討的焦點。 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在7月20日的全代會前夕聲明:「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已變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此言隨即遭致國民黨強烈砲轟。不過,若分析民調,...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歷史書寫
余杰
7 月 21,2014
讓法槌揚起來,讓子彈不要飛──湯德章紀念公園
在全台灣多處有關「二二八」事件的紀念地點,唯有台南的「湯德章紀念公園」是以受難者個人的名字命名,由此凸顯出湯德章特殊的歷史地位。 圖說:湯德章像。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台南是一座處處是歷史古跡的城市,如果説台北像東京,那麽台南就像京都;如果説台北像莫斯科,那麽台南就像彼得堡。在地的朋友告訴我,日治時代,此地為「大正公園」,並設有「...
全球脈動
陳清泉
7 月 21,2014
加薩和平路愈來愈遙遠
以巴人民無力拋開民族、宗教與歷史包袱的糾結,內部激進派又不滿領導人的溫和傾向,三名猶太少年在約旦河西岸遭綁架殺害,以巴再起衝突。聯合國安理會針對以巴衝突,要求雙方停火,但短期內,並無停戰跡象。 長達一甲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涉及兩個民族宗教、文化、領土等多方面根深柢固的矛盾。管理並解決中東以巴衝突一直是美國全球大戰略重要的環節,儘管國際政經結構變遷,...
財政金融
,
政黨政治
,
社會安全
陳昱齊
7 月 20,2014
「月退俸」還是「半年俸」? ──軍公教退休制度改革前景堪慮
政府研擬推動自明年起退休軍公教的月退俸從現行半年發放一次改為每季發放一次,並預定從2017年起改為按月發放,變成名符其實的「月」退俸,一年可望替國庫省下十億元利息。雖訝異原來所謂的月退俸是半年俸,但能為國庫節省支出相信大家都贊同。沒想到行政院發言人才剛召開記者會為政策辯護不久,當晚行政院長就以改變發放方式對於國庫挹注有限,若驟然採行恐影響支領人財務規劃不便,因此決定維持現行每半年發放一次的做法。...
電影戲劇
,
社會安全
許恩恩
7 月 20,2014
一場行動和一個代號以外的事
最近上映的《行動代號:孫中山》無論從片名或預告片的背景音樂,都讓人期待能談出對於台灣世代正義與分配正義的結構問題,在看完整部片之後,我認為它也達到某種期待,拉出貧富差距和青年處境的社會問題,劇中不乏諷刺時事及教育體制、威權秩序的橋段,年輕角色的青澀和率真,也將挑戰權威的新鮮活力呈現出來,顏色鮮豔的面具,也對應著模糊的同質性和集體的矛盾,甚至連清一色的使用男性這點,...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
社會安全
史努比
7 月 20,2014
【開往台灣的慢船】宥勝談蘭嶼小七的另類視角
蘭嶼小七的新聞最近鬧翻了天,如果我沒搞錯,藝人宥勝和作家劉克襄分別在個人部落格和報紙專欄發表意見之後,這件事才躍上頭條新聞,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非正式的觀察,贊成由當地住民自行決定的比例,遠高於如宥勝和劉克襄等民眾對蘭嶼開設7-11的憂慮。於是,憂慮者反而變成公共輿論砲轟的對象。 先說個人立場,關於這件事確有值得憂慮的理由,但因為對住民自決的支持,我贊成由當地人決定。不過,...
全球脈動
林琮盛
7 月 19,2014
【中東想想】每次的大反叛,總讓巴勒斯坦空間更受壓縮
今年一月的一天上午,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系的美國年輕人造訪巴勒斯坦西岸,進行10天的考察之旅。一位在當地以「非暴力抵抗」而聲名大噪的伯利恆教授馬辛為這群年輕學子介紹巴勒斯坦抵抗史。 「從1920年代至今,平均每10至15年,巴勒斯坦人民就會發起一場大型的抵抗運動,」馬辛認為,審視歷史痕跡,巴勒斯坦抵抗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 馬辛還秀出一張漫畫,一隻火鶴準備吞掉一隻待宰的青蛙。...
‹
…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