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政策想想
政策想想
政黨政治
吳傳立
3 月 02,2016
立院採訪也該升級到2.0
為什麼要管制立法院的採訪權?檯面下的真正原因有很多,而檯面上最堂而皇之的理由,當然是「保障新聞自由」。但是別忘了:「用管制手段保障新聞自由」的背後假設是「有被管制的需要」而且「管制的手段讓管制的結果利大於弊」。 在資訊時代,「資訊流通」(不管是上游的採訪階段還是下游的傳播階段)「應該」被管制嗎?管制的結果會是利大於弊嗎? 先說結論:第一,在資訊時代,「不管制」是原則、「管制」...
教育文化
謝宇程
3 月 01,2016
【學與業壯遊】 在新加坡,實習由大學負責媒合與把關──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二
了解新加坡的人,常會覺得它似乎很像一間「公司」,六百多萬員工的大公司,不斷向外吸取人才,以及拓展貿易版圖的公司。而這個特色,似乎也反映在它的教育之中。 舉個例,新加坡的教育部,有兩個平級的部長:一個主管中小學,現任部長是黄志明先生;一個主管高教與職業教育,現任部長是王乙康先生。王乙康先生是什麼背景呢?可不是教授、大學校長。他曾任職於產業貿易部,並且當過四年新加坡就業培訓局的CEO。沒錯,...
教育文化
西區老二
2 月 29,2016
要不要向國父遺像行禮真正的意義是?
很多人可能上了大學就沒有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的經驗,但其實在台大像是校運開幕典禮,因為司令台上有國父遺像,在升完旗後向遺像行禮仍然是既定程序之一;或者像在總統府接受全國大專優青表揚,也是要先拜一拜才能領到當選證書。 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去年11月校運,當聽到司儀喊向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的時候,我猶豫了一下,決定看看法律學院領隊教授怎麼做就跟著做(其實心裡是有點偷偷期待他大概不會鞠躬...
教育文化
林楷翔
2 月 29,2016
大學校園中的玻璃心與威權情
大概在三個禮拜前,也就是台灣正忙著歡慶農曆新年的時候,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的民主學生聯盟(Democratic Students Union)發起一個討論喀什米爾自治議題的研討會,卻遭到印度教民族主義學生社團—全印學生聯盟(Akhil Bharatiya Vidyarthi Parishad)的阻撓,校方因而取消了其集會許可。隨後,...
教育文化
黃藍瑮
2 月 28,2016
教官真的要退出校園了?沒有!
不!他們正以一種更不公義的狀態存在於各大專院校。 在228前夕,看到政大主任教官撕下學生社團關於228傳單的訊息,該訊息下的評論,網友們喊著:「教官快退出校園!」但,不論我們呼籲得多大聲,教官們根本有恃無恐。他們從教官職位退休後換了裝,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大學校院校安中心儲備人員培訓實施計畫〉1,取得校園安全人員證照,至各大專院校應徵〈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創新工作專業人力〉2,...
教育文化
陳德愉
2 月 27,2016
【內地想想】從內地發現台灣新動力
這次台北國際書展,我和新書「思辯」的作者黃益中老師,在想想論壇的迷你沙龍中有一場對談。來自深山內地的我,與在台北帶領同學們反課綱的黃老師,一個在農業偏鄉,一個在都會,是二個不同的世界;這場對談,就是一個「討論不同」的對談。 這正好點出了這個專欄的初衷,從我寫這個專欄開始,我一直嘗試的,就是去尋找一種閱讀「不同」的方式,在這裡,「不同」不是一種區分你我的方法,...
社會安全
呂建德
2 月 26,2016
長期照顧要從老人健康時開始
長期照顧的財源於總統大選落幕之後,稅收制以及保險制之爭也隨之塵埃落定;然而,當我們揮舞著完善長期照顧的大旗時,更應該討論的是,對於老人照顧服務的想像是什麼?從蔡英文總統當選人的長照2.0來看,雖有論及從預防保健到安寧善終都是長期照顧的涵蓋範圍,但在長期照顧的規劃內容之中,絕大多數還是在於已進入失能失智階段的老人身上,針對何謂預防保健卻缺乏具體內容。 我認為,老人照顧若要臻至完善,...
歷史書寫
,
音樂藝術
,
司法人權
張肇烜
2 月 26,2016
【人心人術】 二二八,最恐怖的檢查
「二二八事件」為台灣歷史上留下一道鮮明的傷痕,人民在統治者的權柄之下哭不出聲。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台灣社會菁英蒙難,藝術創作能量也遭到扼殺,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台灣國寶畫家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沒有經過審判,不明不白地死於國民政府殘暴軍隊的血腥暴行,遊街示眾、公開槍決。(詳見:〈請教故宮:「陳澄波」是怎麼死的?〉) 1947年的台灣,那是一個風聲鶴唳的年代。混亂,是那個年代的代名詞。...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劉世忠
2 月 26,2016
【台灣與世界】 城市的傷痛與療癒
在我旅居的城市裡,紐約和台南最教我糾心、愛憐,因為她們都曾遭遇傷痛,也都勇敢重建和重生。 2月6日凌晨的一陣天搖地動,台南部份地區成了地震的祭品。整個春節期間,台灣民眾享受闔家團圓之際,心情也跟著台南維冠大樓裡,跟時間賽跑、與生死搏鬥的急緊救援行動糾結、起伏。搶救最後生命與保全大體尊嚴成為天人交戰的無奈抉擇,七天後,儘管英勇的警消和救援人員救出許多生還者,仍然有115人不幸罹難,...
教育文化
,
政黨政治
洪七七
2 月 25,2016
從祖先牌位談國民黨的權力運作邏輯
2016大選,民進黨不僅取回中央執政權,在國會選舉上也首次取得過半多數。在這情境下,過去陳水扁執政時期難以推行的轉型正義,在此次勝選後都有機會開始推行。日前,民進黨籍立委高志鵬便順著這風潮,提議討論是否該拿掉國父遺像,以除政治偶像崇拜的陋習。 未料,但其實也不意外地,這倡議引起了包括國民黨代主席黃敏惠、黨主席參選人洪秀柱、以及多位國民黨立委的反彈。值得玩味的是,他們抨擊的用語中,...
‹
…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