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多數人慣用中性的「日治時期」,稱呼日本在1895年到1945年的統治;但過去曾有段期間,只能使用帶有強烈貶意的「日據時期」。而這個名詞之爭,還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淪為國族認同的標誌,再度浮上檯面。
日本在1894年的日清戰爭擊敗清帝國,並根據兩國於1895年簽署的「下關條約」,合法取得台灣的統治權。而在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軍隊按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所頒布的「一般命令第1號」,接受在台日軍的投降,實質統治台灣。
順利接管台灣的國民黨政權,把如何驅除台灣人的「日本毒素」,列為重要施政目標。所以立即全面禁絕日文之使用,不過對於過去那段時期的稱呼,倒是沒有硬性規定。在政府的公文書上,「日治時期」、「日據時期」、「日本時代」等稱呼,都曾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