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白狼與他們那美好的年代

白狼(張安樂)是誰?一個台灣的通緝犯,媒體報導似乎把他變成英雄。白狼入境台灣,大大方方地拿著「統一」的標語,還說這是「談好的」;如此弦外之音,諸位聽得懂嗎?

白狼,是那個國民黨黨國不分的美好年代代表人物之一。

在那個黨國美好的1980年代初期。因為林義雄在美麗島事件挑戰國民黨威權統治,所以,1980年發生的林義雄宅血案,迄今未破。因為陳文成在美國協助美麗島雜誌募款,所以,1981年發生的陳文成命案,至今依然是懸案。上面兩個「命案」,因為發生在台灣,所以國民黨可以不告訴你真相。

【週一想想】數字台灣:東京Banana和台灣Banana

著名的日本伴手禮東京香蕉蛋糕(Tokyo Banana),日前被發現部份產品長有黴菌,產商因此回收了33萬份東京Banana。這個新聞應該讓很多最近想去日本旅遊,順便買份東京Banana的台灣人感到失望吧。

香蕉是營養份充足的水果,也是運動員在運動競技過程中,隨時補充體力的首要選擇。台灣是香蕉天堂,隨處可見香蕉樹;過去,日本人只要看到香蕉,就會想起台灣。無怪乎,當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因為台灣人伸出友誼的手,日本人為了感恩還發起吃台灣香蕉的活動。可惜,現在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佔率已經不到1%。

【時事想想】受傷的蒼鷹——遙記香港歌手黃家駒

南非人權英雄曼德拉病危,讓人想起當年香港歌手黃家駒為曼德拉所寫的《光輝歲月》。一轉眼,黃家駒離世也二十年了。

黃家駒,他的面容那麼純真稚氣、身材那麼清瘦,嗓音卻是那麼滄桑雄渾深情凝重,歌聲裡好像躲著一隻受傷的蒼鷹,失意的英雄,振翅奮飛,勉強衝上青天盤旋高空幾尺,旋即失速下墜,朝地面撞去,但就在觸地前的剎那,咬緊牙根,用盡一生的愛,再度力抗地心,拍翅而起,拔高,向太陽飛去。

二十年了,黃家駒飛上青天,離我們遠去,他在1993年6月30日,因為錄節目時爬高不慎墜落受傷而過世。

黃家駒是香港搖滾樂團Beyond的主唱、詞曲作者、靈魂人物,他的作品,曲調深沉跌宕,詞意開闊質樸,再加上他那大渾厚小粗嘎最多深情、天賜的搖滾嗓子,尤其是那拉長下墜、真假音兼用、充滿表情的尾音,真的把歌曲唱進聽者的靈魂裡了。

那下墜的尾音實在太迷人,受傷的蒼鷹從天而墜,可以自憐,可以疼惜,非常動人,除了黃家駒,沒有人唱得出來。

【時事想想】陳光誠不敵陳光標 人權敗給統獨

中國視障維權律師陳光誠訪台十八天,固然不需刻意去作溢美形容,意義卻絕對不小。巧的是,與民間社團、民進黨最近舉起的兩岸人權大旗產生微妙的意外連結,使得這趟旅程不只是時代周刊百大人物、中國異議人士訪台這麼簡單而已。

陳光誠習慣簡單俐落的答題方式,幾天下來,他的one-liner,諸如「寧可立院推擠,不願坦克上街」、「以前的土匪在深山,現在的土匪在機關」、「(馬英九是否見我)是自由民主和專制裁的博弈問題」,簡潔、幽默卻又震撼力十足。

其實,光是視障、小學畢業、自學法律、投入維權運動、遭監禁軟禁,乃至由山東逃至北京駐美大使館,造成中美外交危機這些宛如電影般的戲劇化情節,也足以讓一個完全狀況外的人對陳光誠產生興趣。

【週日想想】容忍比自由更為重要

我本來只是認為,馬政府的所作所為,頂多需要改寫政治學教科書裡像是「責任政治」的定義、或者憲法中明定的總統與閣揆權力分際,沒想到前幾天聽到馬一席「容忍比自由更為重要」的講話,才赫然發現在他的執政下,連中文辭典可能也要改寫了。

馬英九引用胡適這句「容忍比自由更為重要」的句子,是為了告訴國人要容忍不同的意見(其實就是他的意見),他認為台灣民主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尤其是法治的部份有待加強。看完他的講話,我都傻了,他不是握有過半國會,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當今總統嗎?法治程度不夠,不就是因為他的政黨一天到晚買票、縱容檢調對異己者實施政治辦案嗎?而所謂該容忍歧見的,不就是他自己那種背離主流民意卻一意孤行的態度嗎?為什麼他可以講得事不關己,「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時事想想】莫以工業生產線角度看3D列印

3D列印技術(3Dimension Printer簡稱3DP;註一)是否可能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近來全球產業界的重要話題。不過,以「代工」規模經濟著稱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卻表示3D列印「只是噱頭而已」,被批評是血汗工廠的可成董事長洪水樹說3D要量產有困難,3D列印只是「射得比較準的弓箭」難追上「洲際飛彈」

家是不是香港?

老子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何時聽,都合用。為甚麼香港政府要煞有介事搞個「家是香港」的campaign?因為社會氣氛差,很多人都不當香港是家?

香港人當香港是家,是正常的;只有那些中產以上人士,都拿著外國護照,準備去歐美第一世界頤養天年,才會有人提出「家是香港」——因為很多人都不當香港是家啊

但事情最欠說服力的是,有此特提倡的政府高官,家裡人都在外國,子女放洋留學或者讀國際學校。將來落葉歸根,是楓葉國、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的根。為甚麼現在民間要煞有介事講本土啊?因為香港政治恆久在非本土的不正常狀態。

自從2003年之後,中聯辦大舉干預香港,大政出西環,露出中華帝國的殖民嘴臉。經濟融合、服務業合作、自由行‥‥‥不要以為是給香港的大禮。中國也是需要找資金出口、利用香港資源去幫她作產業升級的。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不只是特色,台語不只求寫實

從戰後初期的黨營(中影前身)、軍營、省營三大片廠的反共政宣片開始,歷經老台語片、華語片、新(浪潮)電影以至於新台語片,不同語言大開大闔、大鳴大放、輪番上陣、各行其道,其中的語言脈絡,可以試著說分明。

分明的引子,來看看一個贈勳儀式。2011年,所謂的「民國百年」年初,李子達(李行)導演由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表彰他長期以來對「我國」電影文化的卓越貢獻,觀禮者包括「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朱延平、「台北金馬執行委員會」主席侯孝賢、張毅、楊惠姍等。

馬英九致詞表示,李導演在台灣電影界可說是「活的制度」(living institution),《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蚵女》(1964)、《養鴨人家》(1965)、《秋決》(1972)、《原鄉人》(1980)等作品讓國人重新對台灣歷史有一番體會,過去60多年來台灣已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雲雲。

【鄉巴佬異藝錄】二十三、型塑港台間民主戰略縱深──寫在七一大遊行前夕

過去看不起台灣的香港人97後羨慕台灣有民主,只要台灣選舉便有民主派組團來觀摩。終於,對民主的追求,使和台灣人有豐富的命運共同經驗的香港人對台灣開始產生命運共同的感受。但幾次到過香港之後,我察覺到香港人看重台灣的還不只把台灣看當做觀摩民主的先進地方。他們對台灣還有一個角色上的期待 : 既然中共以一國兩制在香港試點垂範台灣,於是只要不被統一的的台灣保持領先、有異於香港的民主,北京對香港就會比較客氣,港人自由民主的空間便比較好。換句話說,有實力不被統一又不同於香港的台灣拉大了香港追求自由民主和維持主體性的戰略縱深。

這樣的戰略的思考很可以援用到台灣朝野的兩岸政策上。無疑的,國民黨的一國兩區、九二共識等主張遠比民進黨的台灣主權獨立討北京歡喜,許多人認為這等於使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扮演了黑臉角色,這對民進黨很不利,所以呼籲民進黨應該廢棄台獨採一中立場甚至接受九二共識,兩岸 政策跟著國民黨走才可以把黑臉漂白,有利爭取選票。

【時事想想】620 世界難民日─難民保護,刻不容緩

即將來台訪問的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近日因紐約大學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不再給予訪問學人禮遇,被迫離開該校,引發議論。因「維基解密」聲名大噪的Assange ,困留在倫敦的厄瓜多大使館科已屆滿一年。這兩位知名人物半生際遇大不同,卻同樣突顯了今日全球化世界下,難民、庇護尋求者(asylum seeker)的多樣與困境。難民不再只是遙遠非洲飢貧孩童的刻板印象,底層弱勢、人權捍衛者、甚至科技白領都可能變成「難民」。正如本週聯合國展開的難民日主題,面對當今多樣複雜的挑戰,難民保護需要跨政府間的協力,更需要與非政府組織合作。

筆者上週在日內瓦參加聯合國難民署年度諮詢會議,與全球四百多位NGO工作者及難民,一起探討難民成因與保護對策。直至2012年,全世界還有78 個國家將同性戀當作犯罪行為,甚至某些國家可判死刑,不少人因此逃離母國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2008年聯合國難民署就發表指導原則,明確表示應將因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而遭迫害者,列入《難民公約》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