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島嶼失去詩

傳訊者,我的都蘭朋友小竹和她的朋友在路上走著, 沿著美麗的東海岸慢慢走,為我們一一指認、辨識、記憶 台灣山海的美好, 為我們一一指認、辨識,、記憶 貪婪開發在島嶼留下的慘痛傷痕。他們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傳遞消息、交換情報,以緩慢而堅實的步伐朝向我們,告訴我們:「喂,情況真的很危急了,這樣下去東海岸會完蛋,你和我要一起站出來說話,悍衛台灣最後的純淨美好;退此一步,我們就甚麼都沒有。」
 
如果你去過美麗灣開發現場,親眼目睹飯店相關建設如何遮蔽、傷害杉原灣,你會和我一樣掉眼淚。那個盤據沙灘上的飯店真是醜得不可原諒,完全是台灣官商醜陋共構的最佳實體象徵。更恐怖的是,美麗灣才85個房間,遠不算當地最大開發案;光是它的周圍環着海灣,就有三個各超過500個房間的大型開發案在規劃中,只待美麗灣一通過,這些大型開發案也要開始動工! 所以為什麼我們必須強烈譴責、抵制美麗灣,因為破了這個缺口,整個東海岸就要全面淪陷了。退此一步,我們就,什麼都沒有。
 

標籤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亂用標籤的人

「標籤」只是個工具。工具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怎麼使用它。
 
最近因為捷運慘案太震撼人心,大家急著找出原因以求安心,於是大把大把的標籤就往兇嫌(兇手)身上貼;在此同時,有許多人擔心大家濫用標籤,於是高呼「去標籤化」,以至於標籤快要變成一種髒東西,彷彿有識之士都不該使用。
 
事情當然沒有這麼單純。
 
首先,標籤怎麼來的?「沉迷線上遊戲的人」除了網咖,就是躲在家裡上網,所以「沉迷電玩=阿宅」;因為宅在家裡,所以通常比較內向,所以「阿宅=內向」;因為內向,所以人際情感交流特別匱乏,所以「內向的阿宅=缺乏愛」;許多心理機制不健全的原因都是因為缺乏愛,所以「沉迷電玩、缺乏愛的內向阿宅=心理變態」。
 

【中東想想】面對強敵環伺,以色列唯有團結一致

圖一:在以色列軍隊,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論何種膚色,都被灌輸保家衛國的觀念。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4月28日上午10點,以色列全國響起警報聲。此時,全體以色列公民都起身肅立;行進的車輛無論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全都停車,乘客和司機集體下車,默哀兩分鐘。所有的畫面和生活彷彿凝結,停格在警報聲的那兩分鐘。
 
對以色列而言,4月27日晚間至28日傍晚,和5月5日晚上至6日傍晚,是個既莊嚴又哀傷的日子。(依猶太教,一天的開始是日落那一刻起)
 
前者是大屠殺紀念日。後者,則是陣亡將士國殤紀念日。
 
在學校,老師會向孩子訴說著,在納粹死亡集中營裡的那段不能抹滅的歷史,也要讓他們往前看,學會寬恕、不要憎恨德國人。
 

沒有核四台灣會不會缺電?

核四的發電量佔台灣整個發電量的6.6%。如果停建核四(或建完不商轉),台灣會不會缺電?會不會影響台灣的工業發展?如果沒有核四,要用什麼替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
 
台灣對電力的需求
 
過去十幾年來,據我所知,台灣的工廠至少有一半搬了出去,人口也有大慨有一百萬人搬到外國。用電最凶的工廠少了一半,台灣的用電需求不會相對減少嗎?除非那些沒有搬出去的用電量增加百分之一百以上,工業的用電量應該是減少才對啊。台電除了核四以外,也一直在擴廠及蓋新電廠,怎麼還會缺電?就是民間的用電有增加,有可能增加那麼多嗎?還有,我們不是到處都在推行節電的措施嗎?新旳冰箱,電視,甚至是電燈泡不是都比以前更省電嗎?應該是有剩呀!怎麼會因為沒有核四就馬上電不夠?
 
所以我查了一下台電公布的電量使用情況。我把2000 年到2013 年的用電變化作成下表,單位是百萬度。其他用電指住宅及工業用電以外的,包括商業用電。
 

免於恐懼的自由?

震驚社會、令我們悲痛不已的北捷殺人案發生一周以來,社會大眾不斷地思考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但就在這種情緒激動的時刻,我們更應該謹慎思考政府的一系列措施是否真的是我們樂見的。

【捷運安心】特勤持MP5巡捷運 「安全感破表」

傷痛之後,我們該學習尊重他人的生命了吧!

北捷隨機殺人案,引起空前的恐慌。兇嫌冷酷殘忍,但現今主流論述都未能直指問題核心。這些表面的討論和補救將無法防止同樣的、甚至更嚴重的悲劇再次發生在台灣。
 
有些較敏銳的人已經想到這次的殺人事件必須從社會結構和教育層面去討論,也有人指出單是在兇手身上不斷地找標籤是錯誤的方向。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連結到一個核心:「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
 
當然,我如果現在抽問任何正常人,應當不會有人認為自己是不尊重他人生命的吧。但是我這裡要說的不只是敦親睦鄰這種善行。認真地看待一個人之為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必須超越單純的同情惻懚之心,去真正面對對方存在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如何如何」這種想法終究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並不是真的尊重他人。尊重一個人、就會尊重他的整個生命史、會試圖了解一個人為何是現在的樣貌,而不會輕易地對別人貼標籤。例如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到在行政院前被水車攻擊的學生,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無感、或把他很快地歸類為英雄或暴民,而是真正去思考為什麼他要選擇這麼做。
 

庸人自擾的南海「U形線」

1947年,誰也不會料到,中華民國內政部方域司在其繪製出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中,以十一條斷續線標繪南海,竟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亮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後,繼承了這條斷續線,只不過為了向越南釋出善意,周恩來決定拭去北部灣及東京灣附近的兩條線,於是,十一條斷續線便成為九條斷續線。無論是「十一斷線」或「九斷線」,其形狀如英文字母U形,又被簡稱為「U形線」。
 
「U形線」存在雖然已久,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官方機構願意闡明「U形線」之法理地位,特別是在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後,「U形線」更顯得撲朔迷離,兩岸官方也「說不清楚,也講不明白」,反倒讓「U形線」成為南海衝突的導火線。2009年5月,中國為了抗議越南將南海劃入其大陸礁層,在向聯合國提出的抗議函中將「九斷線」作為附圖,至此,中國挑起國際社會對「U形線」的疑慮,而菲律賓更在2013年1月提出國際仲裁,將劍鋒直指「U形線」,試圖透過仲裁結果宣布「U形線」之非法性。
 

【打狗吹水】:砍馬重練:南台灣發展會議的倡議

馬邦伯治國無能、威權復辟,已是歷史定位。馬邦伯此歷史定位的打造,竟連帶也「激活」(刺激到活起來)台灣沈寂許久的「社會運動」,抑或時下的潮語說法—
「公民運動」。只不過,馬邦伯這廂無能復辟的歷史定位愈是昭然,那廂的公民也就愈加忙碌,甚至產生「公民過勞」或「血汗公民」的無奈現象。
 
憲政國是 vs. 經貿國是?
 
事實上,對於馬邦伯的「惡治」及其黨眾的惡搞配合,人民竟然拿他沒皮條的狀況,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早在去年八月便嘗試提出「國是會議」之議,讓執政與在野的政黨、公民團體與各專業可共聚共商,提出根本性的解決之道。詎料,「國是會議」之倡議提出後,除了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史英教授,跟本土社團台灣南社有聲明附議肯定之外,餘皆如「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一般,漠然以對。
 

51年了,敬你,台灣獨立第一烈士「陳智雄」

今天是5月28日,51年前,警總軍法處執行了一名瑞士籍政治犯的死刑,這個人,是歷史上第一個為主張台灣獨立而壯烈赴死的台灣人,他有著曲折而傳奇的人生,他的名字叫作「陳智雄」。

陳智雄這個名子,是三年前從一位老前輩的口中得知的,後來去搜尋了網路上關於陳智雄事蹟的描述後,我記得那天我不禁淚流滿面⋯⋯

出生於屏東的陳智雄,從東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成為日本政府駐印尼的外交官,日本戰敗後,陳智雄並沒有返回日本,他因為親眼所見印尼人民遭到荷蘭殖民統治的悲苦境遇,因而投入參與印尼國父蘇卡諾所領導的印尼獨立革命,陳智雄先生以自己的資源暗中轉移日軍遺留在印尼的武器給印尼革命軍,因此遭到荷蘭殖民政府逮捕囚禁一年,印尼獨立後,陳智雄先生以印尼開國英雄的身分,獲得蘇卡諾總統頒贈印尼榮譽國民勳章。

返回日本後,陳智雄先生立即將追求印尼從殖民地獨立解放的熱情轉向了自己的祖國「台灣」,他參與了戰後第一個台灣獨立運動組織——由廖文毅所領導的「台灣共和國」,並憑藉著自己的外交長才與人脈,在1955年以「台灣共和國駐東南亞巡迴大使」的身分,代表台灣共和國出席了戰後在印尼舉行、具有象徵第三世界國家團結重要意義的第一次六國『萬隆會議』,而廖文毅得以以「台灣共和國大統領」的身份,在1963年出席馬來西亞的獨立建國大典,也歸因於陳智雄先生長年在東南亞的努力奔走。

安全感之外

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觸動了敏感而脆弱的台灣社會。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等待著未必存在的答案。

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如何處置兇嫌的問題,這往往被上升成死刑存廢的爭議。反廢死方認為,只有判以加害者死刑,才能嚇阻未來的犯罪,平復被害者的冤屈;廢死方則認為,如果懲罰只是眼不見為淨的排除,我們反而會忽略了惡行的原因與背景。當然,雙方都必須面對尖銳的質疑。

反廢死方要好好回應,明明上個月法務部才剛處決了五條人命,為什麼這個月仍然發生悲劇?假設加害者是為了「想做大事」或者是為了「自尋死路」而走上歧途,那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廢死方也要細細思量,這種幾乎沒有誤判可能的案例,假設加害者具有清楚的意識以及無差別的故意,為什麼不能剝奪他的生命?極端的邪惡,真的不能證成死刑的正當性?

但比起選邊站,或許更重要的是,看到在死刑存廢爭議之外那更幽微也更龐大的驅動力: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