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之外

友善列印版本

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觸動了敏感而脆弱的台灣社會。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等待著未必存在的答案。

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如何處置兇嫌的問題,這往往被上升成死刑存廢的爭議。反廢死方認為,只有判以加害者死刑,才能嚇阻未來的犯罪,平復被害者的冤屈;廢死方則認為,如果懲罰只是眼不見為淨的排除,我們反而會忽略了惡行的原因與背景。當然,雙方都必須面對尖銳的質疑。

反廢死方要好好回應,明明上個月法務部才剛處決了五條人命,為什麼這個月仍然發生悲劇?假設加害者是為了「想做大事」或者是為了「自尋死路」而走上歧途,那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廢死方也要細細思量,這種幾乎沒有誤判可能的案例,假設加害者具有清楚的意識以及無差別的故意,為什麼不能剝奪他的生命?極端的邪惡,真的不能證成死刑的正當性?

但比起選邊站,或許更重要的是,看到在死刑存廢爭議之外那更幽微也更龐大的驅動力:恐懼。

行駛捷運車廂中的殺人事件,它的驚駭不僅僅在於密閉空間,更在於那是日常生活的交通工具。我們突然被提醒,每天坐在你身邊、站在你眼前、和你倚靠著同一面玻璃的,其實是個徹徹底底的陌生人。這個陌生人可能被壓在社會底層難以翻身、可能得不到主流價值觀的包容與承認、可能走投無路求助無門;但也可能,他和你我都一樣,只是個再平凡也不過的正常人。可即使是正常人,難道不會有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時刻?難道不會孤立無援時空虛寂寞覺得冷?難道不會興起一股總是被誤認為玩笑的念頭──好想殺人?搭乘捷運,稍不留神,就會成為一個人健康與否的精神考核。但誰是安全的?誰來保證?

在恐懼的籠罩下,乞靈於國家,似乎也不那麼意外。監聽監視不意外、基因指紋資料庫不意外、臉孔辨識不意外、網路審查不意外、預防性羈押不意外,放縱媒體炒作渲染以至於負面標籤的無盡循環,又有什麼好奇怪?加派警力只是個開始。只要恐懼還在,那即使廢除了死刑,迎接我們的卻是個隨時注視著你一舉一動的國家。或許更安全,但也更可怕。

到底,我們該如何面對恐懼?假使任何爭議都是價值的選擇,那除了安全感之外,我們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人民的德行決定民主社會的品質,如果說什麼是台灣社會目前最迫切的德行,那或許就是「榮辱」吧?什麼是榮辱?榮辱就是,堅持相信人性的勇氣。即使憤怒與仇恨喧囂恣肆,仍然有人選擇承擔,兇手曾經也依然是我們社會的一份子;即使無差別攻擊摧毀本來的信任,仍然有人選擇現身,擁抱來來往往素昧平生的行人。即使驚恐,仍然有人選擇靜默,拒絕無限上綱的人格抹殺與人肉搜索;即使哀慟,仍然有人選擇發聲,拒絕國家馴化大家的生活。我們要記得,仍然有人──視國家的豢養為恥辱,視承擔自由的風險為光榮。

或許,經歷了這些艱難與波折,唯有當我們沒有放棄那安全感之外的可能,我們才能問心無愧地宣稱: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