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面對強敵環伺,以色列唯有團結一致

友善列印版本
圖一:在以色列軍隊,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論何種膚色,都被灌輸保家衛國的觀念。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4月28日上午10點,以色列全國響起警報聲。此時,全體以色列公民都起身肅立;行進的車輛無論在高速公路或一般道路,全都停車,乘客和司機集體下車,默哀兩分鐘。所有的畫面和生活彷彿凝結,停格在警報聲的那兩分鐘。
 
對以色列而言,4月27日晚間至28日傍晚,和5月5日晚上至6日傍晚,是個既莊嚴又哀傷的日子。(依猶太教,一天的開始是日落那一刻起)
 
前者是大屠殺紀念日。後者,則是陣亡將士國殤紀念日。
 
在學校,老師會向孩子訴說著,在納粹死亡集中營裡的那段不能抹滅的歷史,也要讓他們往前看,學會寬恕、不要憎恨德國人。
 
身兼以色列導遊和教師的德林姆(Asher Drimer)說:「一個人和國家,要往前看時,別忘了,過去的『一條線』。那條線不能斬斷,那是成就當今的你(人或國家)重要的基石。」
 
他強調,「我們要告訴孩子,要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的國家是什麼?」這段話,令外人無比感慨。
 
5月5日晚上,我恰好在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準備返國。
 
該晚,即便是中東最自由、開放、夜生活熱鬧的特拉維夫,也全都「冷靜」一晚:沒有酒吧、沒有餐廳、沒有娛樂、沒有戲劇。一切,都是為了悼念為捍衛國家死去的陣亡將士。
 
晚間8點一到,熟悉的警報聲又轟然響起。機場候機大廳的所有海內外旅客,全都起立默哀一分鐘,哀悼曾用鮮血保衛以色列國土,卻又早逝的年輕生命。
 
各項的追思會也在5日晚上和6日上午舉行。有不少首次參與追思會的孩童們,都帶著哭紅的雙眼回家。有孩子宛如發現新大陸般訝異,原來同學的舅舅、伯母的弟弟、鄰居的爸爸…等等,都死於戰爭或軍事衝突中。
 
以色列透過悲傷、充滿歷史記憶的追思活動,而非透過形式上的假期,凝聚原本性格鬆散、個人主義濃厚的以色列人,成為當今「團結」以色列的一份子。
 
然而,當代以色列人同多數台灣人一樣,其父執輩、祖父母一輩,可能都並非土生土長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建國前,該地區統稱『巴勒斯坦』),而是來自世界各地。
 
他們的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身份地位,甚至語言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對身為猶太人的信念和文化。
 
66年前,以色列「國父」、前總理大衛‧本古里安認知如此複雜的處境(當時,以色列還要面臨阿拉伯聯盟隨時發動的攻擊),他決心把以色列變成一個「大熔爐」,透過教育、文化、捍衛國土的決心毅力來進行。
 
歷經各種的矛盾和齟齬,落地深根三個世代後,慢慢凝結成今日的以色列,一個面對強敵,內部能夠團結一致的以色列。盡管,社會仍有些糾葛難解的種族問題仍待解決。
 
圖二:在陣亡將士紀念日當晚八點,警報聲一響,所有人都起立默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