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痠痛,身體不舒服極了,還是到診所打個針,最好是『大筒的』,好得比較快。」剛到基層診所服務時,對於這樣的觀念與想法,感到十分驚訝,以為這是幾十年前的民風,沒想到仍在台灣許多病痛的角落盛行著。
一直以來把醫學院老教授的話放在心中:「不要像外面的開業醫,沒事幫病人亂打針。」也因此吃了不少苦頭,花了很多時間和病人衛教,還是被病人嫌棄「服務」不夠好,要不然指責感冒藥沒有效。結果是,病人跑到對街的診所去了,因為你不打針,別人會幫他打。
問題是,診所為什麼那麼愛幫病人打針?答案顯然超越了個別醫者的醫德問題。如果繼續把矛頭指向小診所,輕易地給出一個便宜的答案,將讓我們失去透過基層醫療,看見台灣健康照護體系問題的機會。
根本的原因在於,台灣的診所高度地「便利商店化」。眾所周知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高得嚇人,在許多地方幾乎是幾步路就有一家便利商店。如果以2012年的資料來看,7-11、全家、萊爾富和OK等四大體系的便利商店總共就有超過一萬家。
其實,台灣診所的數目比這個數字還要多,雖然各地分布不均,不過仍然在持續增加中。診所像便利商店一樣「方便」,會有甚麼問題嗎?如果可以不用等、想去哪家就去哪家,走進去、出來馬上藥到病除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