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 台灣的世代政治傾向圖像,將於2020年翻轉?

7月8日《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出生年代如何影響你的政治觀點〉 (How Birth Year Influences Political Views),引用民主黨資訊分析機構Catalist和哥倫比亞大學共同研究成果,採用新軟體針對數十萬筆選舉人資訊,進行美國不同世代的政治傾向分析。

這項研究的假設,建立在「一個人的政治和投票傾向,都是基於人生事件和經驗的累積」之上。研究結果發現,在18歲時發生的事件,對一個選民終生政治傾向──支持民主黨抑或共和黨──產生的影響,其力道足足是某事件對40歲選民影響的三倍;在40歲以後所發生的事,對政治傾向已幾無影響可言。

也就是說:大致上,你在少年十八二十時的經歷,更精確一點的說,在14歲至24歲之間的經歷,基本上形塑了一整個人生的政治傾向。

這個研究不諱言,它有本身的盲點和缺陷,這些分析最適用於白人。至於黑人,強烈的傾向民主黨。拉美族群,則因為二十世紀初的選舉人資料不夠詳盡,也無法獲得明確的結果。

【書評書介】不談論的談論方式:葉淳之《冥核》

書名:冥核

作者:葉淳之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4/6

在談論葉淳之的小說《冥核》之前,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如果你想對一個社會議題表達意見,該怎麼寫作最好?

一個最直截了當的方式,是開始寫一篇論述性的文章:提出問題,找到論據,發展推論,正反辯證,給出結論。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寫作風格在台灣可能只能影響極少部分有良好思維訓練的讀者,而這些讀者卻往往在大部分社會議題上有一定的認識,反而不需要大費心思去說服。於是,誕生了一種反向思考的文章:我們開始說故事吧。在故事裡,有著與你我一樣平凡的人,有他們的生活和困頓,他們遭遇了一些本來能夠避免的壓迫,流下了你也有著同樣溫度的淚水;作者並不構築論證來說服你「某某議題應當如何」,而是繞了一個彎,讓你看見你不會願意坐視不管的悲慘境況。

The Normal Heart 看見同性戀-當年1981與今年2014

1981年的美國紐約,象徵著解放、歡呼、派對的同性戀當代。人人在陽光和燈光底下,揭露渴望,以為從此獲得甩開手銬的時候。就在同性戀圈子當中,不知名的病毒爆發了。
 
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染病,然後死去。致力協助的醫生告誡他們,要停止性行為。同志們對於未知的危險,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進入緊張,然後開始意識到危機已經來臨。
 
圖片來源:IMDb劇照
 
電影中的主軸角色,包括主角Ned,合辦了男同健康危機組織。在生死線間掙扎,望爭取社會關注及政府撥款研究。組織一次又一次的被拒之門外,根本沒有任何援助。並無政府官員受理,甚至想盡辦法會見市長,希望獲得注意,都徒勞無功。
 

從展元呼籲看台灣公民意識覺醒

近幾年政府施政無法取得多數民心支持,經過六年多執政,當初拚經濟與清廉保證,如今聽來還有些諷刺,隨著傾中政策持續受到民間擔憂,因而造就從318學運開始的台灣受剝削年輕一代、本土及弱勢的全面反撲,除了引發社會對服貿等政府對中政策的全面檢討,318學運期間也曾醞釀罷工、抗稅等行動,試圖藉此對執政當局形成公民覺醒壓力。
 
圖說:知名體育主播徐展元。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我們都需要The Good wife和Scandal!

數日前,《自由時報》的中英對照讀新聞提到中國禁播美國影集,那其實是四月的新聞,被禁的是CBS的The Good Wife, Big Bang Theory, NCIS和ABC 已停播的The Practice。很巧的是,這四個影集(兩個有關法律,一個科學辦案,一個則是書呆子的情境喜劇)都是我非常愛看,不會錯過的,只能說,足見我跟中國真的很不合。
 
言歸正傳,我一直覺的綠營的政治人物需要看The Good Wife和現在當紅的Scandal,可以加強選戰能力。
 
The Good Wife故事主線之一是女主角的先生Peter,伊利諾州檢查總長,因召妓及涉嫌挪用公款被迫下臺,甚至入獄,召妓的部分是事實,但挪用公款的控訴則證明是被陷害,因而出獄。他洗刷罪名後,竟然又投入州長選舉,即便是無罪,醜聞也夠大的,然而他的競選總幹事,以「改過自新」為招牌,對所有可能的負面攻擊都主動出擊,讓他成功浴火重生,選上州長。其中對分析民調,根據不同屬性選民(黑人、西班牙裔、婦女、勞工)等該如何訴求,選擇造勢場合,不同族群間有所衝突如何取捨,頗多著墨。
 

破壞體制的國安會與《國安局組織法》

日前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視察」各「國安相關機關」,引起憲法學上熱烈的討論,楊仁壽前大法官投書媒體指出金溥聰的行為違法又違憲。但亦有持相反意見的學者投書另一平面媒體認為,反對金溥聰出巡係對《國安會組織法》的錯誤解讀,指出「國安會祕書長不是祕書處處長」,大家「小看了」國安會秘書長的權能。本文認為,討論這個憲政問題時不妨回歸憲法規範,梳理總統、國安會與國安局之關係,即不難發現現行國安會與國安局組織隱藏著破壞憲政體制的危險。

從日本公民社會角度談集體自衛權問題

日前日本安倍首相以內閣決議方式變更憲法解釋,解禁了日本的集體自衛權,引起國內外的關注,臺灣媒體的報導中,多半以地域政治的角度切入,認為此舉有助臺灣對抗中國。然而,閣議之前即有人在東京街頭自焚抗議,而當日一宣布,首相官邸外旋即聚集了數萬人抗議,如果集體自衛權真的利大於弊,日本的公民在抗議什麼呢?只是怕死不想上戰場而已嗎?我認為支持之前,也應該聽聽從日本公民社會角度,對集體自衛權提出的反對觀點。
 
集體自衛權是什麼?
 
集體自衛權是相對於個別自衛權,個別自衛權是本國受到攻擊時可以行使武力自衛,集體自衛權則是當盟國遭到攻擊時,也可以行使武力。例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公約組織當中,任一國受到攻擊,其他盟國均可動武介入。就日本的情況而言,解禁的意義在於其主要盟國美國,「自衛戰爭」的範圍相當廣,進而日本行使武力的可能範圍,將遠超對於本國的專守防衛。
 
「變更憲法解釋」的黑箱問題
 

【華山論劍】中國天朝體制下港、台的共同命運:序孔誥烽新書《少年香港》

孔誥烽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傑出學者,曾獲得美國社會科學歷史學會會長最佳着作等等的榮譽。《主場新聞》這樣介紹他: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著有《浮誇中華﹕ 大國雄起與香港主體的前世今生》等書。矢志促進香港的進步本土力量壯大,待他日香港達成城邦自治,便功成身退,老懷安慰地落地獄。——這是很別緻也很動人的簡介。

他和我素昧平生,去年他來台演講邀我參加,可惜失諸交臂。今年他寫了一本新書《少年香港---天朝帝國下本土主體的成長》有幸要我一篇代序,使我可以先睹為快,深深感動,認為這是關心港台命運的人都該好好讀一讀的精彩着作。現在我把寫在代序《中國天朝體制下港、台的共同命運》中的讀書心得摘錄改寫來和《想想》讀者分享。

諸帝國邊陲的香港

走出戰後日本「創世紀」神話 ──《東京小屋的回憶》與日本人的戰爭記憶

長期以來,台灣的日本近代史敘事多半複製日本戰後歷史學公式論點,認為1930年代的日本法西斯當道,軍部暴走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人民是生活在「黑暗時代」的受害者。這種「國家(軍)VS.社會(民)」的善惡二元論深植人心,無怪乎標榜追尋台灣「美好年代」的電影《KANO》上演時,會受到諸多質疑批評,1930年代的殖民地台灣人應該也一樣在戰爭陰影下過得水深火熱,怎麼可能會美好呢?此種政治正確的正史刻板印象,與戰前人民的實際生活體驗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台日皆然。

【中東想想】從中東衝突看以巴關係的愛恨情仇

以巴衝突再起!這次的衝突源自3名以色列駐巴勒斯坦西岸屯墾區的3個青少年被殺,而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在搜索被綁青年的過程中,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軍隊爆發爭鬥,造成多名巴勒斯坦人死傷。

為了報猶太青年被殺的一箭之仇,幾名極端以色列份子綁架了一位巴勒斯坦青年,予以殺害焚屍,引爆了巴勒斯坦人的極大憤慨,東耶路撒冷(「舊城」所在地)湧現激烈的抗爭騷動。

事件之初,以色列政府曾試圖降溫,呼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激進人士克制。但成效不彰,矛盾持續激化升溫。巴勒斯坦內部一貫走激進路線的「哈瑪斯」,更不願善罷干休,加劇以巴之間的緊張態勢,接連發射火箭彈至以色列境內報復。
綜觀整個中東地區,似乎正處在一個極端宗教勢力不斷激化、崛起的動盪中。譬如伊國遜尼派叛軍組織「伊拉克與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L)、哈瑪斯、納入諸多激進極端勢力的敘利亞反叛軍,乃至埃及的反對派都有這股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