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比較快好

友善列印版本

「感冒、痠痛,身體不舒服極了,還是到診所打個針,最好是『大筒的』,好得比較快。」剛到基層診所服務時,對於這樣的觀念與想法,感到十分驚訝,以為這是幾十年前的民風,沒想到仍在台灣許多病痛的角落盛行著。

一直以來把醫學院老教授的話放在心中:「不要像外面的開業醫,沒事幫病人亂打針。」也因此吃了不少苦頭,花了很多時間和病人衛教,還是被病人嫌棄「服務」不夠好,要不然指責感冒藥沒有效。結果是,病人跑到對街的診所去了,因為你不打針,別人會幫他打。

問題是,診所為什麼那麼愛幫病人打針?答案顯然超越了個別醫者的醫德問題。如果繼續把矛頭指向小診所,輕易地給出一個便宜的答案,將讓我們失去透過基層醫療,看見台灣健康照護體系問題的機會。

根本的原因在於,台灣的診所高度地「便利商店化」。眾所周知台灣便利商店的密度高得嚇人,在許多地方幾乎是幾步路就有一家便利商店。如果以2012年的資料來看,7-11、全家、萊爾富和OK等四大體系的便利商店總共就有超過一萬家。

其實,台灣診所的數目比這個數字還要多,雖然各地分布不均,不過仍然在持續增加中。診所像便利商店一樣「方便」,會有甚麼問題嗎?如果可以不用等、想去哪家就去哪家,走進去、出來馬上藥到病除有什麼不好?

最近便利商店開始大賣起各式口味冰淇淋,炎炎夏日熱汗淋漓,走進冷氣大放送的便利商店,來支芒果冰淇淋,好不爽快。民眾對於診所的期待與想像,愈來愈接近便利商店:走進診所,要馬上拿到藥打到針、要馬上藥到病除,有些時候連醫師是男是女都還沒見到,甚至直接要求醫師給藥(「照上次的開就好」)。

對於「神奇的一針」的期待,就如同那支馬上消暑的芒果冰淇淋。

當診所比便利商店還要競爭,當健保為了控制成本想盡各種方法對醫療院所拔毛,「診所便利店」也擠出各種招數,一方面招睞病患,另一方面增加自費項目。其中「打針」是最為普遍的便利服務,既符合民眾立即見效的想像與期待,也滿足診所從健保之外汲取利潤的需求。

結果民眾的就診愈來愈片段化。東市拿高血壓的藥、西市顧痠痛、還有醫學中心顧心臟,最後有一家別人介紹的診所顧血路。哪天不舒服,那就到隔壁那家老字號來上一針吧。

但是,診所終究不是便利商店。愈來愈多的老人疾病、慢性疾病,或者需要比較周全評估的症狀(如失眠),並沒有辦法在這種「得來速」的看診模式中獲得適當處置。舉例來說,腰骨痠痛可能是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頭殼暈暈,可能正是多重用藥造成的問題;神經衰弱,可能和許多生活照顧有關。

這些都沒有辦法透過「神奇的一針」獲得適當的處置。

在「便利商店化」的「自由選購」模式裡,彷彿民眾能夠快速便利地獲得想要的「服務」。結果是,重複的檢查、重複的用藥,還有那些講究立即見效的神奇處方,傷了多少台灣人的心肝腸胃腎。

不管審核得多龜毛,在高度競爭的基層醫療市場中,終究有許多全民健保數字看不見的「黒帳」,更何況還有任君選購的自費「聖品」。衛福部顯然也不想管,或者也拿不出辦法管,只要民眾在「診所便利店」選購得開心,健保總額的每塊餅能夠分配得讓大家「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誰還管民眾真正的健康顧到了多少?

我最近也開始幫病人打針。至少先滿足了我的病人對於「神奇一針」的期待,也對於這家「診所便利店」的「服務」感到滿意與信任;至少,我知道病人在我的處置中,打的是什麼針。至少把病人留住,哪天或許有機會他才會聽得進那些比「神奇一針」更重要的衛教。

我最近也開始幫病人打針。台灣人太苦命了,連生病了也沒有辦法好好休息:那些領日薪少做一天少一天錢,那些倚靠勞力幹活不容許酸痛、沒時間復健的台灣人。「神奇的一針」背後,又掩蓋多少台灣社會不正義的勞動與生命。

那些打針不會好的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