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開始吹起的「青年入政」風,主要仍侷限在最基層的里長層級,太陽花世代並選擇投入「縣市議員」的年輕政治素人,依舊寥寥可數。當然,縣市議員的「入政」挑戰門檻,以及當選難度,「直觀」看來,似乎較高;儘管,此種「直觀」跟以台灣基層社會的運作邏輯,可能不相吻合。不論如何,挑戰「議員」層級的太陽花世代,除了零星個案之外,便是一組名為「基進側翼」的青年團體,據說在全台將推出5-6名年輕候選人,「入政」挑戰縣市議員。
因此,從旁觀察此群年輕政治素人的「入政」過程,便是一種特別的「選戰田野」視角,「入政」過程中可預期或不可預期的種種困難,反應出的不只是政治素人的個別問題或困擾,而更可能是整體社會結構背後的問題徵候。為了參政,有志投入議員選戰的年輕政治素人,再參考了競爭對手的政見之後,突然拋出一個問題:為何其它議員的政見,幾乎是一堆具體到「打通某條路」、「興建哪條橋」、「在哪增加停車場」⋯⋯此種很low的政見呢?於是,想要「入政」的青年人也就不斷自問,「政治」真得如此low,才會有票嗎?!於是,此種台灣地方政治的常態,就成了值得細思的疑情。如果疑情是初發心之所在,不妨就從荷蘭的政治禪,開始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