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退俸」還是「半年俸」? ──軍公教退休制度改革前景堪慮

政府研擬推動自明年起退休軍公教的月退俸從現行半年發放一次改為每季發放一次,並預定從2017年起改為按月發放,變成名符其實的「月」退俸,一年可望替國庫省下十億元利息。雖訝異原來所謂的月退俸是半年俸,但能為國庫節省支出相信大家都贊同。沒想到行政院發言人才剛召開記者會為政策辯護不久,當晚行政院長就以改變發放方式對於國庫挹注有限,若驟然採行恐影響支領人財務規劃不便,因此決定維持現行每半年發放一次的做法。這項政策的轉變揭露了幾點問題:
 
第一、 原來一年省下十億元,對於國庫是「挹注有限」,顯見當今政府財政紀律出了大問題,明明每年總預算都呈現「入不敷出」,進而必須舉債上千億支應,照理說沒能力「開源」,至少也要會「節流」,十億元難道不是錢嗎?如果連十億元可省卻不省,實在難以期待涉及百億、千億的年金改革案可以過關。
 

一場行動和一個代號以外的事

最近上映的《行動代號:孫中山》無論從片名或預告片的背景音樂,都讓人期待能談出對於台灣世代正義與分配正義的結構問題,在看完整部片之後,我認為它也達到某種期待,拉出貧富差距和青年處境的社會問題,劇中不乏諷刺時事及教育體制、威權秩序的橋段,年輕角色的青澀和率真,也將挑戰權威的新鮮活力呈現出來,顏色鮮豔的面具,也對應著模糊的同質性和集體的矛盾,甚至連清一色的使用男性這點,也符合了在改革和衝撞時通常只有男性被看見、被記得。
 
 
可惜的是,這個故事也只是在談論一個行動計畫,描繪了角色的生命故事,卻缺乏個人面對集體、面對行動風險的矛盾,多次觸碰了團結合作的意義,卻沒有拉出在對話之間產生的火花,以及決定如何成為一個集體的掙扎,讓最終的合作和成功顯得廉價而不真實。是的,我們看見行動者背後的矛盾和結構問題,除此之外呢?或許,這可悲的隱喻著,許多有意做出行動的個人,經常忽略組織的複雜與重要性吧。
 

【開往台灣的慢船】宥勝談蘭嶼小七的另類視角

蘭嶼小七的新聞最近鬧翻了天,如果我沒搞錯,藝人宥勝和作家劉克襄分別在個人部落格和報紙專欄發表意見之後,這件事才躍上頭條新聞,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非正式的觀察,贊成由當地住民自行決定的比例,遠高於如宥勝和劉克襄等民眾對蘭嶼開設7-11的憂慮。於是,憂慮者反而變成公共輿論砲轟的對象。

先說個人立場,關於這件事確有值得憂慮的理由,但因為對住民自決的支持,我贊成由當地人決定。不過,蘭嶼開設小七並非本文想要探討的主題,所以到此為止。

真正有趣的是這樣的反差:當五月天主唱阿信任何在臉書上的留言,都獲得眾人擊節而讚,甚至在信任度排行榜上高居第一之際,同樣對公共政策發表意見的宥勝,卻因為很不巧的剛好站在非主流的一邊而被砲。

向台灣最傳奇的鐵道客車白鐵仔致敬

今年的7月15日,台鐵台東線鐵路出現了數千位鐵道迷,還把沿線幾個大城鎮的旅館塞滿了,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向台鐵DR2700型柴油客車道別,謝謝這款已經服役將近半個世紀的老火車。

【中東想想】每次的大反叛,總讓巴勒斯坦空間更受壓縮

今年一月的一天上午,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系的美國年輕人造訪巴勒斯坦西岸,進行10天的考察之旅。一位在當地以「非暴力抵抗」而聲名大噪的伯利恆教授馬辛為這群年輕學子介紹巴勒斯坦抵抗史。

「從1920年代至今,平均每10至15年,巴勒斯坦人民就會發起一場大型的抵抗運動,」馬辛認為,審視歷史痕跡,巴勒斯坦抵抗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

馬辛還秀出一張漫畫,一隻火鶴準備吞掉一隻待宰的青蛙。但這隻青蛙卻用手腳勒緊火鶴的脖子,讓火鶴想吞都吞不下去。

馬辛自我挖苦地說:「那隻青蛙叫做巴勒斯坦」,在場的美國學子聽了哈哈大笑。但馬辛私下告訴我,若未來出現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他不會太意外。

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是指從1987年底從加薩走廊發起的巴勒斯坦人抵抗運動。第一次從1987年至1993年《傲斯陸協議》簽訂為止。該次起義,誕生了「哈瑪斯」組織;第二次是從2000年至2005年,前巴解領袖阿拉法特去世為止。

國民黨,認真聽青年說話很難嗎?

318佔領立院行動甫落幕,馬政府即宣布將成立「青年顧問團」吸收年輕族群心聲,宣稱要讓年輕族群也能參與決策。無獨有偶地,5月上任的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也重用多名學運幹部為黨內主管。然青年顧問團遭學運人士譏為摸頭團,民進黨則未收到類似評論,又引發了馬政府的心理不平衡及對學運/民進黨的責難聲浪。因此,國民黨接連使出文宣攻勢,近期《聯合報》社論又對此作出評論
 
圖說:這是國民黨製作攻擊蔡英文的文宣。圖片出處:台灣加油讚FB
 

【華山論劍】民進黨凍獨案上策是撤案

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在1991由黨代表大會通過時,反對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態度強烈,所以是經過一番努力才通過的。此後20多年來,反對的主張一直沒有被放棄,凍獨或廢獨案仍然屢屢被提到中常會或黨代表大會,這次黨代表大會也不例外。

【打狗吹水】是「價值」,而非「青春肉體」佔領政治!

318太陽花運動的年輕世代,可看成是青年人向這個由年紀偏高的既得利益統治權貴圈惡搞之下,所導致衍生的買不起、養不起、生不起、住不起的社會大崩壞的怒吼之聲。換言之,當下以年輕世代為參與主體的公民運動,正是學者筆下的「崩世代」,向台灣當前的「崩時代」現狀,進行討伐的聲音。

儘管,「崩世代」的公民們,步伐紊亂、姿態蹣跚、又常分心旁鶩,例如,今天護樹、明天石虎、後天風車…,但公民運動的討伐隊伍,仍舊挺進至台灣社會崩壞的核心—「政治崩壞」。於是,隨著年底「九合一」選舉腳步的逼近,「青年參政」的呼喊與實踐,也就益加高昂。然而,「青年參政」的準頭方向若沒調校好,則可能把當前「世代政治」的矛盾,理解成單純的「年紀或世代對立」,而非既得利益者所打造出的政治遊戲規則所形成的「政治排除」(political exclusion),並以年輕世代為主要的政治排除的苦果承受者。

錯就錯了,理由這麼多

當兵新訓的第一天,某個同梯出了個無關緊要的小包,掉了飲水小卡之類的雞毛蒜皮之事。新訓嘛,芝麻大的班長、排長可是比天高,即使是小事也要給兵下馬威。
 
集合時排長就問:「卡片怎麼會掉?」
 
同梯:「因為…」
 
那個「為」還沒說完,排長就越罵越大聲「找什麼理由,錯就錯了,講一堆!」
 
大學剛畢業的20出頭歲年輕人,受到委屈越想要辯白,就被罵得越慘。明明就是長官問話,順著話去回答,為何還被越罵越慘。那件事情怎麼結束的我也沒印象了,有印象的是事後一名跟班兵較親近的班長告訴我們,如果做錯事,最好的回答就是承認錯誤,然後說「報告!沒有理由!」
 
 當兵的收穫有限,但做錯事就承認錯誤,並不找理由,是一個相當好的人生經驗,無論當兵、職場、甚至家庭生活上都有幫助。
 
是啊,人們關切的是你有沒有做錯,有就承認道歉;找出錯誤的地方加以改進,那是個人的事情,其他人並不想聽理由,也沒有必要聽。
 可惜蔣偉寧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自由經濟的粉紅泡泡

大紀元本月10日報導,《台紐經濟合作協定》於民國102(西元2013)年7月10日簽署、12月生效,簽署滿一周年,奶粉降價情形卻絲毫感覺不到,反而照樣跟漲。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指出,為穩定奶粉價格,政府不管是一路下降關稅或簽台紐協定等策略,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益,市售奶粉價格還是不動如山,最近價格還往上漲,他表示「不能理解」。張智剛呼籲政府、公平會應該要針對這類商品價格檢討,找出原因,才能研議具體措施,對症下藥。
 
 
自扁政府一路到馬政府時期,社會各界對於經濟發展的想像,幾乎都是「一定要開放市場、一定要全球化」,否則就是閉鎖台灣經濟、自毀前程、自廢武功,可是今天,這個「自由貿易神話」已經被狠狠地打破了,何以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