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

曾為台灣民主推銷員,現轉品管研發;是一名流浪執照被吊銷的浪人。經歷過野百合洗禮,政治路邊看熱鬧但偶爾被掃到,仍會被運動感動的憤中。

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曹永和(1920-2014)

「台灣島史觀」的原創者

最近以94高齡仙逝的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院士,可以說是台灣史學界的一代宗師,同時也是台灣學術界的傳奇人物,他是台灣史的活字典。他是中研院院士中,除了錢穆之外,唯一靠刻苦自學而沒有讀到大學者,但是他對台灣史的全面了解與掌握,則沒有任何一位院士能勝過他。他通曉十多種語言,從台大圖書館職員,做到台大榮譽教授,並且是國際知名的台灣史權威。他最大的貢獻是率先提出「台灣島史觀」,建立超越既往的獨特史觀:「以時間為座標,以生息於台灣的人民為主體。從史前時代一直到現代,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期來到台灣,他們在台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台灣史。」

遮打運動側記:散步在旺角彌敦道上

催淚彈,對陣雨傘。香港這一場被外媒稱之為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的佔領運動,也佔領了全球各大媒體的版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美國白宮、英首相卡梅倫、歐盟等等都對香港表達了關注與支持,馬英九也在雙十時對北京喊話,呼籲給香港民主。

近兩期時代雜誌封面,香港雨傘革命與黃之鋒。

「雨傘革命」在出口轉內銷後,有了更地道的版本——「遮打運動」。粵語中的「遮」即是雨傘,而「遮打」道,則是連結佔領爆發地金鐘與原定佔領地中環的一條幹道,這條路上,警察曾投下了十數顆催淚彈來驅散市民。

劉彥廷

作者為紐約新台獨想像共同體island X成員,島國前進論述組。

【打狗吹水】你的「光輝十月」,干我們啥事?

網路上流傳一篇臉書文章《你爺爺有參與辛亥革命嗎?為何台灣有這麼多『紀念中國』的節日?》,當中學習新聞傳播專業的作者認為,其實這麼多紀念「中國」的節日,與其說是媒體單方面「議題設定」的操作,不如說是按「中華民國行事曆」這個表單操課使然。

當然,所謂「光輝十月」中的三大節日,更是這中華民國行事曆這表單上的重頭戲。同時,作者也進一步暗示,透由「光輝十月」中這些節日,「中華民國認同運動」得以再三被確認與實踐。事實上,國民黨流亡政權權貴後代馬邦伯按表操課的「光輝十月」裡,在高雄岡山也剛好有基層百姓,也舉辦著其「岡山大空襲七十週年祭」的活動。上層是統治者強植的官方歷史與紀念日,基層則是人民以實際生命歷史經驗而來的草民紀念活動,這恰恰說明,「中華民國『殖民』台灣」仍舊是現在進行式,只有統治者的歷史,才是歷史,才得以被官方紀念。

《迴光奏鳴曲》:重整舞步的契機

有的電影開出一條路,通往未知前方;有的電影拆掉一座牆,看見家的模樣;有的電影調轉鏡頭,教你驚嘆天頂遼闊;也有的電影是一面鏡子,讓你照見內心自我。還有一種電影,以一聲一聲提醒,要你摘下耳機、移開螢幕上的滑指,看看身邊的人,被忽略的人。人生在世,都需要「別人」相伴,這些別人當你不在,卻不一定有別人可以找、可以談。關懷這些被忽略者的故事其實不少,但《迴光奏鳴曲》每每換來「題材很特殊/很少見!」的形容,它看的是:更年期的女性。

在今年台北電影節拿下最佳劇情片及女主角、稍早也入圍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和女主角的《迴光奏鳴曲》,上映規模只有少少幾廳,可見這一類呈現生活的滋味大於故事、在意心靈的徬徨多過哀樂怒喜的「藝術片」,市場注定小眾。不過,實際看過就會發現,它比想像中可愛俏皮,即使是緩步的鏡頭、都市叢林為背景,但那資深少女的奇遇記時而讓人會心一笑,時而心疼。更重要的是,它讓你目睹一道天底下半數人都會遇到的關卡。

【能源思考題】(三十九)當能源儲存也達到電網平價

這個系列一路走來,帶領著我們環繞地球,看遍各國的發展,也在能源產業繞了一圈,從節能、新能源、生質能源、能源儲存、需求反應,一路談到傳統能源石油,看似把能源領域談得差不多了,但其實能源產業日新月異,包羅萬象,還沒談到的,隨手一舉,例如地熱、潮汐、波浪等發電方式,還有許多談過的領域,都一直產生新的技術與趨勢,也都還沒一一詳細介紹,但這些新知永遠追蹤不完,這個任務,就交給市面上其他的產業媒體,只要讓大家知道能源領域是如此浩瀚,也就達到這個系列的目標了。

就連我們正在談論這個系列內容的同時,世界也還在繼續前進。

【撲馬想想】精障者死刑──智商61和智商59的差別

最高法院在近期之內,針對「精障者」是否可以判除死刑,發展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見解。2013年時,最高法院刑八庭針對陳昆明殺人案,認為〈兩公約〉所要求的「精障者不得判處或執行死刑」是有法律效力的。然而在2014年時,針對彭建源殺人案,最高法院的刑四庭卻又指出,兩公約不過是「敦促」各國廢死,不能當作精障者的免死金牌。

當然,最高法院自我矛盾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最高法院自打嘴巴一事也引起學界與實務界的混戰。由於法律與條約本身文字就有模糊性,不同立場的人(廢死、反廢死)都能援引一樣的條文,然後做出相反的解釋(苦笑)。

雖然兩公約並未明確廢死,但是對於精障者不得處以死刑一事,應該是甚為明確。一般擁有死刑的國家,都明確地對死刑的適用作出門檻性的程序與實體限制,例如程序上必須要由正當的法律程序,並經由法院宣判:實體上針對兒童或精障者不得處死等等。

【政策想想】日本在宅醫療參訪(二):醫生到你家,不只是為了方便

「老人的終老和生前一樣重要,因為這是在教人們如何面對生命。」(中野一司醫師)

全球最高齡的國家日本,從90年代起開始發動一系列的老人照護改革。除了透過「黃金十年」建構長期照護服務網絡,在2000年正式推出全面性的「長期照護保險」,醫療體系本身也開始展開反思:高齡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療照護?

日本推動在宅醫療的先驅者中野一司醫師認為,高齡社會的來臨,不該是「醫療崩壞」的時刻,而該是「醫療再生」的時代。

和台灣一樣,大多數的老人希望在自己的家中度過晚年。對於高齡者來說,特別是超過75歲以上的老人愈來愈多,醫療照護的需求也隨之增高,只靠介護保險顯然不夠。日本「在宅醫療」即在這樣的脈絡中形成:醫護人員到老人家中進行診療。這樣的轉變不僅僅只是為了給患者「方便」,事實上,重新找回醫師「往診」的傳統,更對當代醫療體系提出了根本性的反思。

【書評書介】尋岸:一位記事者的蹤跡

書名:無岸的旅途

作者:李志德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4/10

第一次遇到李志德,在一間汗臭撲鼻的瑜伽教室,壯碩身材,安靜的氣質包裹著熱情神采,我們只短短客套幾句。不久後,各種機緣讓我們成為好友,共同關心兩岸變化,經常在事件現場不期而遇,共同見證一些本書描寫的歷史場景。

某個深夜在酒吧,阿德講述他出入新聞現場的驚險故事,聽得津津有味,可惜沒記筆記,畢竟愛好田野訪談的學者,也無法隨時攜帶筆記本和錄音機。直覺告訴我,我正在向一位有歷史深度的媒體工作者挖掘他跑來不易的「新聞」。阿德總淡定地說,記者有「新聞」,學者有「理論」;不知道這話是恭維還是警示?

解讀事件現場